嘉陵江畔的独特标志:万年仓、石鼓锤与石鼓寺
石鼓锤独立高耸。唐云峰摄
石鼓寺遗址处残缺的石刻。
囗岳池记者站范聪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
岳池县石鼓乡,北宋时即为石鼓镇,因江中有巨形圆石如鼓而得名,它曾是嘉陵江上的一个独特记号,过往的人们但凡一睹它的芳容,便再难以忘记。
关于石鼓,《北宋古镇石鼓镇寻踪》一文已有记述。在此,记者特将石鼓乡位于嘉陵江畔的另几处独特标志综述成篇,与读者分享。
万年仓:在巨石上走路,脚下传来“咚咚”响
万年仓不是仓,而是嘉陵江边的一块巨石,它位于歹溪场的下游、石鼓的上游,分别距歹溪、石鼓约1.5里。在东西关电站建成之前,一条沿江的小道便从万年仓上面经过。
歹溪场老中医严明贵说,万年仓为一整石,高数米,长宽均约50米,由于位于江边河滩上,东西关电站建成后,江面抬升,万年仓就被淹没了。但被淹之前,他经常从万年仓上面经过,奇怪的是,人们在万年仓两头走时,都很正常,但走到中间,七八米宽的范围内,人们便会听到跟着步子应声而起的“咚咚”声,分明感觉到石头里面是空的,像储粮的仓一般。万年仓的名字便是这么来的。
关于万年仓,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与万年仓隔江相望的武胜县西关乡谢家坝住着一个石匠,姓王,因其手艺精湛,附近老百姓都愿请他去做些石匠活。某天清晨,王石匠隐约听见江对面有人在喊“王石匠补仓哦”,但因河面雾大,不见其人,王石匠也没理睬。可一连数日,“王石匠补仓哦”的喊声总会在清晨的某个时候传来,王石匠顺着声音来到江边遥望对岸,却总不见人。
一天,王石匠一早乘船到歹溪场赶场,又听见“王石匠补仓哦”的喊声,于是顺着声音走去,不觉来到万年仓这个地方,而“王石匠补仓哦”的喊声也愈发清晰。王石匠循着声音走去,发现前面有一石门,里面有些灯光,王石匠便用力推开石门,突然面前金光一片——原来这是一座石屋,里面十分宽敞,石桌、石凳、石碗等家什一应俱全,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石桌上还堆积着许多金银珠宝。王石匠十分惊诧,喊了数声“有人没得”,却无人回应。王石匠来到石桌前,“天啦,桌子也是用金子做的!”王石匠欣喜若狂,见左右没人,遂拿起桌上的一大块金子藏于怀中,心想赶紧回家拿箩篼把这些宝物运回家中,于是他急忙走出石屋,将石门关上,从石门缝里还透出一些光亮。王石匠心想,要是有人看见这光亮,肯定会发现这石屋,这些宝物就会被别人拿走。于是,他在石屋前抓了些泥土,在江边用水打湿揉成泥团,仔细地将石门缝给填上,然后满意地离去了。
王石匠回到家中,悄悄地将早上的奇遇告诉了妻子。两人赶紧找出家里的箩篼扁担,匆匆地回到早上发现石屋的地方。这时天早已大亮,可王石匠怎么也找不到通向石屋的石门。他心有不甘,第二天一早又来到这个地方,却再也没听到“王石匠补仓哦”的喊声,也没寻着石屋的光亮。一连数日,依旧如此。“王石匠补仓哦,王石匠补仓哦……”王石匠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一日,王石匠突然仰天长叹:“仓是我补,金是我取,罢,罢,罢!”
原来,那石屋便是石仓,王石匠已用泥巴将石仓补上,而他所拿回的那块金子,只是他补石仓所得的工钱罢了。也许这石仓已经有成千上万年的历史了,于是,人们便给这石仓取名为“万年仓”了。因为王石匠已将那仓给补上,那仓就如同大鼓,人走在上面也就有了“咚咚”的声响。
至于万年仓里面是否真正空空如仓,从来没有人去核实过。而今,它一直淹没于水下,也就成了传说中一个永远的秘密。
石鼓锤:
巨石独立高耸,既像棒棰又像人
石鼓锤在石鼓锤村7组,距嘉陵江0.5公里,是立于一座小山峰上的巨石。整石高约20米,围径却不到5米,远远看去,就像立于山峰上的一根棒棰。由于该巨石正对嘉陵江的江心处原有石鼓,人们便将两者联系起来:江有石鼓,岸有敲鼓的棰。于是,古人将如棰的巨石取名为石鼓棰,今人则统一写作“石鼓锤”。
石鼓锤所在的山峰虽不高,但此峰独立地突兀于平地之间,无其他山峰相连,方圆数里也鲜见高耸的山峰。故天空明朗时,人们便常能从数十里之外的高处看见石鼓锤,感觉很是奇特。人们更惊叹的是,千年以来,无论风雨剥蚀,石鼓锤依然没有倒下。
石鼓锤看上去也像一个人,当地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传说,说是石鼓锤为一位姑娘所化。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村里有两个青年男女,他们青梅竹马,相爱甚深。但是,由于小伙子家穷,女孩的父母反对,说他们的女儿要嫁给有钱人。后来,小伙子去重庆当船工挣钱,有很长时间没有回来,没人知道他的任何消息。这期间,当地的一个地主看上了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想娶她作小老婆。姑娘的父母贪念地主的财势,强迫她嫁给地主。姑娘迫于父母的压力只好答应,但在新婚之夜,她趁乱偷偷跑到一个破庙中,坐在庙里的一块石头上,面向重庆方向,吞金而亡。当家人找到她时,庙子突然不见了,只剩下不断向上长大的石头,最后化作了半人石像。再后来,小伙子挣了很多钱回来,满怀喜悦去找心爱的姑娘。当他知道这一切后,满怀悲愤地望着石像,用一条长长的铁链,一头套住“姑娘”,一头套住自己。他说,这样就好了,我可以带着你一起去拉船挣钱,再也不分开了。说完,他便跳入嘉陵江中。当地老人还说,以前每年夏季的凌晨,特别是雄鸡鸣晓的时候,石鼓锤处常常传来一位姑娘唤鸡的声音,也能听到小伙子提铁链去拉船的“哗哗”声。
还有人说,石鼓锤附近藏着无数的宝藏,所以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石锤对石鼓,银子五万五,哪个找到了,买下重庆府。”
从不同的方向看石鼓锤,会看出不同的样子。尤其是从石鼓锤北面的万古桥方向看去,石鼓锤更像一个叉着腰、望着嘉陵江撒尿的小孩,活灵活现。
石鼓寺:
“蜀中名山,峨眉而下此其最也”
石鼓寺,清光绪《岳池县志》有载:“石鼓寺,治西七十里,河中有大石如鼓,水涸时莹彻可鉴,对山有石高矗如棰。”
历史上,石鼓寺在嘉陵江流域的名气,可谓不小。明朝万历年进士、官至云南按察司兵备副使的杜日章曾著文形容石鼓寺:“蜀中名山,峨眉而下此其最也。”意思是说,四川的名山,除去峨眉外,石鼓寺就要数第一。
不过,这里的“山”,并非指大山,而是指寺庙。杜日章的这句话,出自于他所写的《重修石鼓寺记》,该记也收录于清光绪版《岳池县志》中,现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城西七十里,有石鼓寺焉,以川中石鼓古迹,故名之是寺也。磊落群山之拱扶,眺瞩万水之缠旋,龙盘凤舞之状,层叠于左右;竹露烟霞之景聚散于晨昏,且坐镇一方,福遍亿兆,灾者禳之,辄转危而安,旱时祷之,旋易囱而丰。蜀中名山,峨嵋而下此其最也。创基于宋建炎四年,再造于明洪武四年,迄今二百余载矣。
以上这段话大体意思是,石鼓寺位于岳池县城西70里,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再造于明洪武四年(1371),因为附近江中有石鼓古迹,寺庙便以石鼓命名。该寺风景独特,周边群山拱扶,万水缠绕,龙盘凤舞,且极灵应:有灾难的人来到寺庙祈祷,很快转危为安;干旱时节来临时,若来寺庙祈祷,则定会迎来甘霖,实现丰收。也许是因为石鼓寺极灵应,故其香火颇盛,仅次于峨眉山的寺庙。
从杜日章所写《重修石鼓寺记》可知,在杜日章所生活的时期,石鼓寺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修建、第二次重修。
石鼓寺毁于上世纪70年代,其遗址位于今石鼓村7组,村名便源于寺。现年62岁的当地村民唐文友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石鼓寺改作了学校,既有小学,又有初中,每个年级有两个教学班。除学校外,石鼓寺里还设有石鼓乡政府、医院、供销社、畜牧站、农机站,“那个时候,石鼓乡所有政府机构都在石鼓寺里面,包括开大会用的大礼堂、小礼堂。寺庙外面还有一个大操场,横竖有50多米。”
现年70岁的当地老人罗兴成则说,相传石鼓寺是湖广填四川后从刺笼里砍出来的,寺庙里的柱头全是大柏木,其中正殿的柱头直径约有1米。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石鼓寺的正殿呈塔状,从外面看,总共有三层,但其实内部并未分层。
上世纪60年代,石鼓寺的建筑就已是危房了,唐文友说,他在石鼓寺上小学时,就经常听到屋顶桷板断响的声音。也正是为了安全起见,唐文友上了一年初中后,学校就从寺庙里迁出来了,“那个时候是60年代后期,最先迁出的是学校,接着,政府、医院等也陆续迁了出来。到了70年代,乡上便安排全乡被监管的地主来拆寺庙,前后拆了一年多才拆完。”
关于石鼓寺,清乾隆岳池县令刘钧贻曾赋诗一首:
石鼓鸣如缶,微茫起嫩波。江山环岛屿,楼阁出烟萝。方丈归僧早,余霞落日多。峰前峰后寺,闲步往来过。
尤其是该诗的“峰前峰后寺”句,更形象地描绘出石鼓寺一带香火之盛——或许,规模本身就很庞大的石鼓寺仅是主寺,而其前后山峰还有附寺。而这,不正是明代杜日章所言“蜀中名山,峨眉而下此其最也”的最好印证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孙维铁王林)2月11日上午,市政府与南京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该企业将在广安市投资建设移动体检车制造基地、区域检验检测中心及影像中心。市委副书记、市...
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