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忆中的嘉陵乡考古调查纪行

广安日报 2017-12-03 02:34 大字

嘉陵乡全景。

唐云峰航拍

□刘敏

10月20日,随“两江行”采访组来到岳池县嘉陵乡,17年前的田野考古调查画面还历历在目。

2000年5月12日上午,我从岳池县城出发,约9点钟赶至嘉陵乡,在了解了该乡两处嘉陵江阶地吴家坝、张家滩(张家坝)分属嘉陵乡和坪滩镇后,便请当地一名工作人员做向导,前往该乡白沙坨村,开始沿江往福兴村方向进行调查。

上午10时许,在白沙坨村4组白塔嘴一带的土坎上发现有大量陶片出露。经调查,确定该处为一处古代遗址,地层就土坎断面观察至少可分五层:第一层厚约90厘米,为灰黄色砂土,上层为耕土,整层土壤中均夹杂青灰色板瓦碎片及石块;第二层厚约16厘米,为红褐色砂土,土质紧密坚硬,其内夹杂灰色瓦片及石块;第三层厚约16厘米,为灰褐色砂土,更为紧密坚硬,其内夹杂炭粒及红褐色、灰色小陶片;第四层厚约15厘米,为灰黄色砂土,较紧密坚硬,其内夹数量较多的灰、红陶片及炭粒;第五层厚40厘米以上,为浅灰色砂土,其内夹少量绳纹灰陶及红陶片;第五层下情况不详。遗址位于嘉陵江右岸一级阶地前沿,在遗址范围内还发现有少量汉代墓砖暴露(曾被移动,用于界石或垒坎垒边)。于是,暂将该遗址命名为白塔嘴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南北50、东西100米),遗址年代初断为汉至隋唐时期。

随后,我们在白沙坨的“改土”和“窑土”处发现大量陶质窑具,如垫圈,以及大量粗瓷残次品,如罐、缸等堆积。在“窑土”处还发现有部分窑室出露,由出露面判断可能为一座斜坡式龙窑,但窑首及窑尾已被破坏,出露窑室宽2.6米、深0.95米,窑底距其上地表约两米。“窑土”位于“改土”西面约150米处,两地均处于嘉陵江右岸一级阶地前沿,暂将“改土”及“窑土”所发现的堆积及窑址统一命名为白沙坨窑址,年代初断为明清,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东西200米×南北50米)。

下午,我们在嘉陵乡福兴寺村七组吴家坝中部一土坎发现有大量陶片出露,以灰色板瓦残片为主,还有少量生活用品,如罐钵等器皿残片及锈铁片和白瓷残片。出露器物距地表约1.4米,但地层不明显。暂将其命名为吴家坝遗址,年代初断为唐宋时期,位于嘉陵江右岸一级阶地吴家坝中部,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南北60、东西50米)。后根据吴家坝遗址采集的标本,将年代初定为汉代。

在嘉陵乡福兴寺村五组半边寺发现一处崖墓群,墓群位于山崖之上,共有4座呈一字并列,墓向均约为270°,暂将其命名为半边寺崖墓群,并按期分布情况从北至南编号为M1、M2、M3、M4。墓群中的M1仅暴露部分墓门,M2墓门及甬道已经受到很大破坏。M3墓门为三重门框结构,有甬道无墓道,甬道为拱顶。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300厘米、宽240厘米,墓室为人字形两面坡顶,最高处距墓室地面约175厘米,墓室地面高出甬道地面约15厘米,甬道位于墓室前端中部。M4墓门亦为三重门框结构,有甬道无墓道,甬道为平顶,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室为直壁,人字形两面坡顶,最高处距墓室地面约175厘米,墓室地面高出甬道地面约12厘米,甬道位于墓室前端中部。

在当天的调查中,另有几处考察点的地表或地层中有陶片,但由于年代较晚,或者分布范围极小,均未确定为文物点,也未进行信息采集。

次日,在嘉陵乡白羊盖村沿江一带进行调查,在该村九组铁炉滩发现一座汉代砖室墓。暴露面位于嘉陵江右岸一级阶地前沿之上,宽3.5米、高2米,大量几何纹汉砖因土坎垮塌而出露,在因垮塌而形成的泥土堆积中发现有少量灰色泥质陶片、铁器残片(锈蚀严重)及红色陶俑残件。暂将其命名为铁炉滩墓地,面积约30平方米,年代为东汉。

随后,我们在白羊盖村九组七梁子山崖之上发现一座崖墓。该墓墓门上部暴露于外,墓向220°。据当地村民介绍,该墓旁边原还有相似崖墓一座,但已在多年前被毁。暂将该墓命名为七梁子崖墓,年代初断为东汉至魏晋,面积不详。

嘉陵乡田野考古调查工作历时一天半时间,初步发现汉代窑址1处、汉代墓葬3处、隋唐遗址1处、汉代遗址1处。这些古代历史文化遗存的发现,揭开了嘉陵乡古代历史文化神秘的面纱,为加强嘉陵江沿岸文物资源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新闻推荐

餐馆业主拖欠货款 法院调解化解纠纷

本报讯近日,岳池县法院立案庭调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业主高某承诺偿还所有拖欠货款。几年前,不满30岁的高某决定自己经营餐馆,经过考察市场、租赁门市等一系列筹备工作后,在岳池城区开了一家颇具特色的...

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池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