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万盏明灯”灯窟功用新解

广安日报 2017-12-03 02:34 大字

□刘敏

10月20日,“两江行”采访组来到岳池县嘉陵乡,地处该乡东岩寺村六组的“万盏明灯”灯窟是我此行考察的主要目标。灯窟面向西北,系摩崖石刻,分布在东岩寺摩崖造像的两端崖壁上,布局呈两座塔形状,凿有近百个方形孔洞,当地人俗称“万盏明灯”。每个方形孔洞大致为相等的正方形,边长0.15米,深0.12至0.15米不等。

“万盏明灯”灯窟因其布局在嘉陵江畔高耸的东岩之巅,江对岸便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朝的汉初县城所在地,故民间又有“万盏明灯照汉初”之说。

关于“万盏明灯”灯窟的作用,大多认为是古时为夜间航行的舟船导航设置的,更有人牵强附会地认为,这处唐代石刻是南宋宋元战争时期为抗击元军而开凿的航标灯窟。然而,根据我们的考证,“万盏明灯”灯窟并非为舟行导航之用,而是礼佛的长明灯窟。

“万盏明灯”灯窟非古代舟行导航之用

航标灯,是安装在航标上的交通灯,在夜间发出规定的灯光颜色和闪光频率,达到规定的照射角度和能见距,对夜行的船只进行指引。航标灯有固定灯标、灯浮标、灯船和灯塔四种。如果说“万盏明灯”灯窟是古代航标灯的话,按其形制应类归于固定灯标,是作导航和警告用的信标。

关于航标灯的起源,曾有个美丽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渔家姑娘为了搭救出海捕鱼的父老乡亲,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漆黑之夜爬上了山崖,面向大海高高举起了手中的红灯,她要用灯光为渔船引航。忽然一声霹雳,姑娘化成了一座石像。从那以后,每遇风雨之夜,崖顶上总会燃起一盏明亮的“神灯”。这个传说的诞生,或许是航行者对航行标志物的一种期盼。

据文献记载,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成为十五世纪伟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从那个时代开始,为了指引航向,官府也加入到航标的建设之中,先是在长江口青浦海边筑起了一座“宝山”,在山上“昼则举烟,夜则明火”,引领船只进出长江口,这便是古代最早的航标灯。

在此之后,宝塔指路的航标比比皆是,如广州怀圣寺的光塔、温州江心屿的东西两塔、上海青浦的泖塔、泉州的姑嫂塔、福州的罗星塔、杭州的六和塔等等,它们既是人们祈求保佑船只平安的地方,也是引船进出海口的标志。

由上可知,最早的航标灯出现于明代,从表现形式上看,是“昼则举烟,夜则明火”而为之,且与灯具没有一点联系。而“万盏明灯”灯窟为唐代所凿,离宋、元两代有几百年之远,且具备了置放灯具的功能。因此,从航标灯的发展历史看,“万盏明灯”灯窟并非古代舟行导航所用。再者,其灯窟的光照也达不到规定的照射角度和能见距,根本无法对夜行的船只进行指引。

“万盏明灯”灯窟是唐代礼佛的长明灯窟

“万盏明灯”灯窟,分布在唐代东岩寺摩崖造像的东西两端,它应与东岩寺摩崖造像系同时期设计布局和镌刻的,它为礼佛所用,分布两端就是为了烘托礼佛场景的辉煌与神秘。

传说在中国的除夕夜,因诸神上天,众鬼神就出来觅找食物,特别是魑、魅、魍、魉之类的这些过年过节都得不到敬奉的散鬼。如果吹灭灯火,摸黑不见天地,它们就会顺声抓人,特别是小孩半夜啼哭、老人咳嗽作声,就性命难保了。所以,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灯火彻夜不熄。中国人有视死如生的传统,人死后的陵墓也对应称作阴宅。君王尤其重视陵墓,作为死后的居所,他们也希望像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长明,因此也就有了长明灯。史料记载,在秦始皇的陵墓中就安置有长明灯。据载,不熄之火最早出现在各种神话故事中。据说这种不熄的火光是天宫之火,是普罗米修斯把它偷偷带给了人类。人类得知如何制造永久的灯光时,所有的寺观庙宇都装上了这种永不熄灭的灯。

长明灯燃于佛像前,是昼夜长明不熄之灯,又作续明灯、无尽灯、常夜灯、长命灯、常明灯。燃灯原为供佛之用,而佛乃获得大觉悟、大解脱者,业已证得涅槃,其性真常,原无所谓昼夜明闇之别,然为令施者得福,故燃灯供佛之法,宜应昼夜不断,长燃不熄。

新闻推荐

“三抓”推进廉洁交通建设

本报讯今年以来,岳池县交通运输局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致力打造一支勇于担当、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交通队伍,促进全县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抓责任落实,牢固树立担当意识。该局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

岳池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岳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