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与广安

广安日报 2021-12-17 02:04 大字

● 编者按 ●

12月17日至19日,传承红岩精神暨纪念《红岩》出版60周年座谈会将在《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的故乡——广安市武胜县举行。

这部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从酝酿到成书历时近10年之久,成书40万字,底稿近300万字,经历3次彻底“返工”,大改过五六次,小修小改不计其数。

除了作者之一杨益言是广安武胜人,《红岩》的主要事件史实很多与广安有关,主要人物原型很多是广安人,或是在广安战斗过的英烈。

他们都是谁,作出过哪些贡献?在这个特殊节点,本报记者从《红岩》作者在广安、原型在广安、战斗经历在广安三个话题切入,为读者展现那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红岩》作者在广安

□本报记者 文思童

“白墙灰瓦,典型的川东民居,这栋处于文化园中的建筑,就是红色经典《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的故居……”在《红岩》小说出版60周年之际,在位于武胜县飞龙镇白坪村的武胜·红色文化园里,来自各地的游客接受了一场又一场特殊的红色教育。

杨益言,广安市武胜县人,生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荣誉主席。他与罗广斌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与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原型一起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幸存者,他们立志“要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红岩故事的写作也由此拉开序幕。

1949年12月1日,杨益言在《国民公报》上发表《我从集中营出来》的文章,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了渣滓洞监狱发生的事情,使人们对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有了初步的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罗广斌和杨益言走进华蓥山起义革命遗址,重踏先烈足迹,收集英雄故事,潜心文学创作。1961年12月,罗广斌、杨益言合作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出版,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周恩来总理称之为“一部浸润着生命和鲜血的共产主义奇书”。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将此书列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之一。

作为武胜人,杨益言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学事业,特别注重对青年作家的培养,专门为武胜作家协会题词“文苑新军,前赴后继”。杨益言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家乡的事我要支持”。据相关人士回忆,1983年,新时期文学兴起,创作火热,武胜举办了一场小说笔会。笔会开了半个月,杨益言与小说创作者们每天细心交流,对任何问题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

2017年5月19日,杨益言在重庆与世长辞,享年92岁。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岩精神,根据当时的场景,武胜县对杨益言旧居进行了恢复,并设立陈列室,通过声、光、影等形式,利用图片、史料及实物,全景式地展示他的著作成就及平凡而传奇的人生。每逢节假日、纪念日,很多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以及游客都会来这里接受红色洗礼,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岩精神。

新闻推荐

改造老旧小区 建设宜居城市

本报讯(武胜融媒黄姝蓓)12月12日,在武胜县人民北路162号小区,居民楼外墙已经修补完善,楼道两侧的墙壁也进行了重新粉刷,一条条...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