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文学交往,成渝不是“外人”

四川日报 2021-12-14 05:50 大字

李元胜。受访者供图

采风中的李元胜。

进入12月,成渝两地间的诗歌交往非常密切。

12月5日,120余位成渝两地诗人齐聚成都青白江,参加第三届西江河乡村诗歌节暨成渝双城乡村诗歌论坛,李元胜等多位重庆诗人受邀前来参会。12月7日,少数花园冬日诗会在重庆南岸举行,李元胜又作为东道主,接待来自成都的诗人梁平、尚仲敏。12月17日,“2021·第五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大幕将启,重庆诗人又将来到成都,共论“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

密切的交往是成渝两地文学界的常态,用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李元胜的话说,“虽然四川和重庆在行政上分属两个行政区,但在邀请对方的诗人、作家参加文化活动时,两地看待对方和看待其他省份还是不一样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身在重庆 《星星》诗刊却像“我的家”

“在我刚进入文坛的1984年,成都和重庆还同在一个省,全四川的文化人都在成都会聚。”李元胜生于四川武胜,1979年考入重庆大学电机专业,“80年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当时全社会有很浓厚的读诗、写诗、谈诗的氛围,而成渝又尤其是诗歌创作与发表的一个中心。”因为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李元胜成了重庆大学新时期的一位校园诗人,并由此进入文坛。

李元胜回忆起自己的诗歌生涯,认为位于成都的《星星》诗刊与他诗歌的成长有密切关系。“在我青春写作的阶段,《星星》诗刊的编辑们给了极其慷慨的鼓励。作为一位诗坛新人,我受邀参加星星诗会,也在《星星》上发表了很多作品,很多我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都是发表在《星星》上的。”

从《星星》诗刊的创始人白航算起,李元胜与这本诗刊的每一任主编都有着密切的交往,主编们从年长的长者慢慢变成年龄与自己相仿的同龄人,李元胜也从一位诗坛新人成长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文学奖获得者、《星星》跨世纪诗歌奖获得者。“但是不管路走了多远,每次回到成都、回到《星星》诗刊编辑部,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星星》给了李元胜家一样的感觉,而一起成长起来的川渝两地诗人,则让李元胜感觉像家人。“现在定居成都的诗人尚仲敏,是我在重庆大学电机专业的学弟。我们两个关系很好,但一旦开始谈诗,尤其是谈起我们彼此的诗,我们两个互相看作品都是直接只讲短处不讲长处的。”李元胜表示,不同于诗刊编辑们的温和,成渝两地的诗人们在谈到诗歌作品时,态度通常是十分尖锐的,“虽然我们一起成长起来的诗人现在分散在全国各地,很多已经不写诗了,但是我十分感谢他们曾经给我的尖锐批评,这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在李元胜看来,成渝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其他很多地方都不太一样,“因为我们不太把彼此看作对方。”正是因为不把对方当外人的眼光,使成渝两地在文学交流中免去了套路,而多了很多坦诚甚至尖锐的思想交锋,促进了两地文学品位与文学质量的共同提升。

创办“界限” 成渝诗人有了“新家”

文学就好像一张网,使得行政区划上分属两地的成渝诗人、作家们在这张网下亲如一家。李元胜认为,曾经同属一省的经历,给此后的成渝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遗产。

“因为成都是省会,所以很多文学杂志在这里创办。而成都本身也非常宜居,吸引着全省各地的文化名人到这里定居。”李元胜说,目前在成都,诗歌类期刊有《星星》和《草堂》,文学类期刊有《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当代文坛》等,期刊阵地资源的富集,使成都毫无疑问地成为川渝地区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的中心。

这种阵地的集中,也为成都的文学面貌带来了多样性。“虽然我们说成渝两地在诗歌上是齐头并进的,但当我们把目光从诗歌转向散文、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时候会发现,重庆在这些方面的短板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重庆文学界需要向成都、向四川取长补短的地方。”

期刊阵地上的短板并没有完全制约重庆诗歌的发展,网络的勃兴给重庆诗歌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空间。李元胜用“享受网络红利”来形容重庆70后的诗人群体。“在80年代的诗歌热潮之后,成渝地区的诗歌发展有个10年左右的低谷期,而在这个低谷期中,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论坛开始进入文学爱好者的视野。”

1999年,李元胜创办了中国现代诗歌网站“界限”,以宽容、安静的氛围,为爱好自由的诗人提供研讨诗艺、共同进步的栖息地。很快,一大批成渝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的青年诗人聚集到“界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始有了自己的忠实读者,在诗坛声名鹊起,并孵化出一个有“界限诗群”之称的全新诗人群体,如李元胜、何房子、苏浅、金铃子、李海洲等。他们是不参与论战和流派的独立诗人,在这里安静写作、讨论,形成中国诗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景观。

李元胜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经济是比较容易做实的,但文学却很容易谈空。这种实体的交流基地的设立,为两地文学交流的持续深入发展提供了保障。”

人物简介

李元胜

诗人、博物旅行家。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重庆生活》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诗刊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闻推荐

27家食品入驻产业园 全链生产“武胜造”火锅底料

27家食品入驻产业园全链生产“武胜造”火锅底料本报讯11月29日,记者从武胜经开区管委会获悉,截至目前,武胜经开区内的武...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