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城:与钓鱼城对峙的军事城堡(上)

华西都市报 2020-08-17 02:36 大字

忽必烈下令修筑武胜城。

天生寨

□蔡东洲

与巴蜀内地的众多州县不同,武胜县在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定远和武胜两个县名,皆脱胎于宋蒙战争中蒙古修筑的军事寨堡武胜城。

抵挡蒙军南进步伐

南宋“以城御寇”

武胜城修筑于宋蒙战争时期,与人们通常的认知不同,这座城堡不是宋朝修建,而是蒙军修筑。

历史上巴蜀地方官府依山筑寨始于唐朝末年。其时,李唐失控,天下大乱,四海鼎沸,藩镇割据。时任昌州(今重庆大足)刺史韦君靖乘乱聚兵,割据昌州。不久,王建率军入蜀,很快平定西川,兵锋直指东川。韦君靖在龙岗山(今重庆市大足县北山)建永昌寨,修筑城墙,建立敌楼,屯储粮食,聚兵数万,以期长期固守,至今仍存留不少遗迹。

不过,真正大规模修筑山城寨堡则在宋蒙战争时期。南宋立国东南,根据宋金两朝达成的“绍兴和议”,双方以淮河到秦岭为界,形成南北对峙之局。但这并不是双方心甘情愿的结局。金朝多次挥师南征,企图灭掉南宋;南宋也多次组织北伐,企图收复中原,然而最终谁也没有得逞。出于国防安全,南宋在今

陕南、甘南构筑起“川陕防线”。这道防线又称“蜀口防线”,主要由秦岭各关隘和陕南各州府组成,在沔州(今陕西略阳)、兴元(今陕西汉中)、金州(今陕西安康)设置三大都统司,负责部署、调度、指挥驻扎在川陕地带的10万宋军。在宋金对峙的100多年间,宋军依仗这道防线成功把金军挡在秦岭以北地区。其间,金军虽几度踏入秦岭以南地区,但终无法持久占领而北撤关中。

可这道防线在后来的宋蒙战争中却变得不堪一击,无法抵挡蒙军沿蜀道南进的步伐。蒙军在这道防线上制造了一系列重大事变。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春,一股蒙军打着“灭金夏”旗号绕道羌域,突袭宋朝边郡阶州,进围西和州,并在皋兰城击溃宋军。时任四川最高军政长官制置使郑损惊慌失措,下令放弃防线上5个州郡,退守内地,任凭蒙古骑兵在边境5州郡抄掠驰骋,直到七月蒙军才因炎热撤去,这便是“丁亥之变”。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辛卯春,蒙古为实现“假道南宋以灭金”的战略意图,由拖雷率领3万蒙军闯入宋境大散关,破凤州,屠洋州,攻兴元,再分兵而西,攻入沔州,撤屋为筏,沿嘉陵江南下,略地至西水县(今南部县境内)而还。此举不仅摧毁了南宋经营百年的“蜀口防线”,而且深入到巴蜀内地,史称“辛卯之变”。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秋,蒙古二太子阔端以汪世显为先锋,再次突破“蜀口防线”,并在大安军(今陕西阳平关)大破曹友闻所部宋军,深入巴蜀腹地。到次年丙申(1236年),阔端所部蒙军直捣成都,在数月之内横扫利州、成都、潼川、夔州四路数十郡,史称“丙申之变”。

在国家危亡的严峻形势下,南宋朝野不得不集思广益,研讨应对之策。在朝廷,李鸣复、吴昌裔等提出筑城修寨策略,即所谓“既要筑城,又要修寨,有城以御寇,又有寨以保民”。在地方,四川多任军政长官彭大雅、余玠、蒲择之等利用巴蜀多山的地理形势修建山城寨堡。在四川制置司倡导和组织下,巴蜀地区山城寨堡陆续建立起来。据统计,川峡四路先后建有山城寨堡100多座,其中重要者亦达20多座,诸如四川制置司(制司)所在地重庆城(今重庆市渝中区),四大都统司(戎司)先后移驻地阆州之大获城(今苍溪县王渡乡大获村)、顺庆之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合州之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村)、怀安军之云顶城(今金堂县淮口镇云顶村),四路安抚司(帅司)所在地潼川府路之神臂城(今合江县漕滩乡神臂村)、成都府路之凌云城(今乐山凌云山)、夔州路之白帝城(今奉节县白帝村),以及蓬州之运山城(今蓬安县河舒镇燕山城)、巴州之得汉城(今通江县永安镇得汉村)、渠州之礼义城(今渠县礼义村)、隆庆之苦竹隘(今剑阁县剑门关镇)、遂宁府之蓬溪寨(今蓬溪县会新镇螺埝村)、广安之大良城(今广安市前锋区小井乡大良村)等。

仿效宋军修城筑寨

蒙古“以城制城”

这些山城寨堡确实起到了抵御蒙军的作用,一度造成“宋无后顾之忧,蒙无东下之路”的局面。但在汪德臣、杨大渊等金宋降将引导下,蒙古很快仿效宋军修城筑寨,推行“以城制城”战术,作为应对策略。据不完全统计,蒙元在巴蜀地区利用过的山城寨堡数十座,其大部分是宋军早年修建,被蒙军攻破或招降后再加利用,如青居城、小宁城(今平昌县荔枝乡小宁村)等,少部分则是蒙军根据战略位置创建,如广安一带的武胜城、虎啸城、蟠龙城、张广寨、东安城、三台城等。

武胜城是蒙元在巴蜀地区修筑的影响最大的一座城堡。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所向披靡的蒙哥大汗顿挫于钓鱼城下。不久,其弟忽必烈、阿里不哥展开了长达4年的汗位之争。这时有人建议忽必烈放弃巴蜀,全力攻打阿里不哥,但廉希宪等谋臣则主张对巴蜀宋军采取守势,抽调部分精锐北上陕甘。忽必烈采纳廉希宪等人策略,继续巩固川东的军事基地青居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在青居城设立“征南都元帅府”,任命汪惟正和钦察为都元帅。但青居城并非固若金汤。按元朝人的说法,青居城有两大不安全因素:一是与其他山城相比,青居山无险可凭,守御难度很大;二是距宋军基地钓鱼城太近,容易遭到钓鱼城宋军偷袭。

于是,汪忠臣、汪惟正叔侄奏请忽必烈,在钓鱼城与青居城之间修建一座新的军事堡垒,既可减轻宋军对青居城蒙军的压力,又可增加对钓鱼城宋军的逼迫。中统三年(1262),青居城主将汪良臣正式向忽必烈提出修筑武胜城的建策,认为“钓鱼山险绝,不可攻。奏请就近地筑城曰武胜,以扼其往来”。可能因当时忽必烈正忙于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没有完全采纳这个建议,只同意将攻防据点向南推进。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汗位完全巩固,并开始了襄阳决战,才同意创建武胜军,行和溪安抚司事,用以防止钓鱼城宋军反扑和牵制巴蜀宋军援救襄阳。至元七年(1270年),襄阳决战正酣,忽必烈令汪惟正修筑武胜城。据《元史汪惟正传》,“至元七年,宋人修合州,诏立武胜军以拒之”。这应是在原基础上扩建和加固,达到加强防御和牵制效果。

当时,在武胜城周围数十里有大小山城寨堡10多座,其中最著名是北面顺庆府的青居城、东面广安军的大良城、西面遂宁府的蓬溪寨、南面合州的钓鱼城。此时的大良城和钓鱼城仍为宋军坚守,阻挡着蒙军向南进攻重庆城,向东进攻白帝城。

武胜城,这个蒙军基地进攻的主要目标是钓鱼城,意图彻底撕破宋军的山城防御体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武胜有口“女儿井”全由妇女筹钱修

武胜有口“女儿井”全由妇女筹钱修武胜县礼安镇越江村有一口古井,它有一个温馨的名字:女儿井。这口井是3个村民小组的...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