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奇:扎根北京的武胜“修鞋匠”
刘家奇在摊位前寄语新年心愿。
□武胜记者站 赵倩 本报记者 龙俊帆 文/图
1月8日,首都北京的街头寒冷刺骨。早上8点过,刘家奇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自家摊位前,开始了一天的修鞋生意。
“刘师傅,早啊!”“刘师傅,帮我修一下这双鞋。”随着早高峰的临近,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人来人往,不时有当地居民与刘家奇打招呼、聊天,或是拿着旧鞋去他的摊位上修理。“一转眼,我来北京都30多年了。”看着面前简易的修鞋摊,刘家奇感触良多。
1963年,刘家奇出生于武胜县清平镇方沟村一户普通农家,幼年因两次意外,他的左眼和左腿相继残疾。为了谋生,他17岁时开始学习修鞋手艺,后来又无师自通琢磨出了配钥匙、修伞等技术。
在成都和重庆漂泊5年无果后,1985年,刘家奇只身来到北京闯荡。刚下火车,他就买了一份北京的地图,仔细观察发现,三里河地区建筑密集,有很多国家机关。他当时就想:“国家机关的人员多,居民素质高,穿鞋肯定讲究,修鞋的人也就多,我就去这里了。”打定主意的刘家奇,带着过硬的技术,就在三里河二区摆起了修鞋摊。
为了能站住脚,刘家奇摸索出了一条“低价高质”的修鞋路线:用最低的收费价格,提供最高的服务质量。“刘师傅都是根据修鞋的难易程度来收费,比较合理,我们小区居民基本都到他这儿来修鞋。”北京市民李凤娥说。
30多年来,刘家奇服务过的居民不下10万人次,修过的鞋更是不计其数。他坚持用一级鞋料,不管谁来修鞋,他都会先仔细琢磨,看如何修最省钱,绝不让顾客多花钱,对一些不费时、不费料的活儿,他更是常常免费。因为时常替人着想,又价廉质优,刘家奇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鞋匠刘一刀”,他的“小刘修鞋摊”更是成为三里河二区一个响当当的服务品牌,前来修鞋的人越来越多。
“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精益求精,质优价廉,热情周到。”这是刘家奇多年来积攒的“生意经”,也是他对街坊邻居感恩的一种方式。
刘家奇告诉记者,他刚到北京时恰逢冬天,又人生地不熟,很多好心的社区居民给他送来大衣、棉鞋,还有米、面、粮油票。“我没地方住,钱又挣得少,大家就想办法,晚上让我看自行车棚,解决了住的问题,还多了份收入,这些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刘家奇说,正是社区居民的真心对待,让他坚定了诚信服务社区的信念。
为了尽快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刘家奇不仅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学雷锋、演讲比赛等活动,还时常上门关心关爱社区老人生活,带领社区的中小学生参加练拳、跑步等体育锻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经常给当地居民聊一些家乡的美食、美景和人文风情,很快,刘家奇便成为社区居民心目中的“热心肠”和“家乡宣传员”。
多年来,刘家奇还十分注重家庭观念,虽然曾经一家4口都挤在只有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但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硬是在一针一刀的修补中,在北京“补”出了属于自己的家。也正是刘家奇的勤劳、坚持、上进等优秀品格,感染到了他的子女。几年前,他的儿女先后考入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作为残疾人,刘家奇是幸运的,作为打工者,刘家奇是成功的。他先后荣获“北京十大感动社区人物”“西城区创建文明城区好市民”“西城区文明市民标兵”、西城区月坛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好公民”等荣誉称号。
虽身在异乡,但刘家奇一直想念着家乡,快过年了,他的思乡之情更是油然而生。他总是说,“身为武胜人,宣传武胜的美食、美景和文化也是我应该做的。今后,我要向北京乃至全国宣传我们武胜的文化,让他们都知道,武胜是个好地方!”
新闻推荐
→航拍的柑橘基地。↓曾小菊(右)带着游客采摘柑橘。2020年1月2日,在广安区龙安乡民主村小菊种植专业合作社柑橘园里,业主曾小...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