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时空的变迁
□杨四海
近日,在重庆工作的大哥盛情邀请我参加明年1月侄女的婚礼,并安排我驾车加入送亲队伍。大哥虽已在重庆买房定居,但仍然决定在老家武胜为侄女举行婚礼。挂掉电话,我不禁思绪万千,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幕:一辆小汽车在渝武高速公路上疾驰,身穿洁白婚纱的侄女和西装革履的侄女婿端坐其中,后面是浩浩荡荡的送亲车队……
然而,回望这条路的开端,却充满了曲折和苦涩。
我家世居武胜县的偏远山村,由于离重庆城较近,从爷爷辈开始,就走上了“跑重庆讨生活”的路子。如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家族中已有10余户小家庭在重庆买房买车,过上了安逸稳定的居家生活。其中,几代人走过的路,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川东北农村一片萧条。为了躲避苛捐杂税,正值青年的爷爷带着奶奶,跟着逃难的人群,沿着一条石板路涌向重庆。爷爷奶奶各背着一个破旧的包袱,加上几件破烂衣服、乌黑脏乱的棉被,就是全部家当。他们一路全靠步行,风餐露宿,走走停停,还要躲避土匪的袭击。就这样走了20多天,才到达重庆城。
彼时的重庆并非穷人的天堂。爷爷奶奶在这里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靠着打短工艰难度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到家乡。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山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我家的温饱问题,但是日常开支依然紧张。摆脱土地束缚的乡亲们开始陆续跑重庆打工,父亲也是其中的一员。1982年春节刚过,他拿着乡政府盖章的外出务工证明,踏上了打工之路。如果没有这张证明,在外地是无法生活的,会被当做“盲流”遣送回来。那时,家乡到重庆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公路,单程需要五六个小时;客车每天只有一班,要到几里外的乡场赶车。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我们天不亮就送父亲出发,走到乡场时,看到一群穿着补丁衣服、身材瘦弱的农民争先恐后往客车上挤,车顶上的棉被、衣服和鸡鸭、红薯等物品堆成小山。“突突突……”不堪重负的客车吐出一股股黑烟,卷起漫天尘土,像醉汉一样摇晃着往重庆方向驶去。后来听父亲说,有的人没钱买票,或者挤不上车,就偷偷扒在车尾扶梯上搭“飞车”,半路上体力不支摔下来,非死即伤。这样的悲剧每年都会发生很多次。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家乡到重庆的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2008年,南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胜到重庆的距离缩短为1个小时。2015年,兰渝铁路建成通车,武胜正式跨入动车时代,到重庆的距离缩短为半小时。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我们家族成员在重庆开创的事业也逐渐发展壮大,陆续添置了好几辆小轿车,出门旅行由过去的“人等车”变成了如今的“车等人”,而且随时都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在半个多世纪里,武胜到重庆的路程经历了“石板大路——土公路——柏油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的变迁,我家的出行方式也经历了“步行——客车——火车——小轿车”的变迁。这些变化正是我们国家由弱变强、由贫穷到富裕的缩影!
新闻推荐
“朗诵进校园文化下基层”活动走进武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报讯(记者刘莉华)11月25日下午,由广安民进、市朗协联合举办的“朗诵进校园文化下基层”活动,走进武胜县沿口初级中学,为师生...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