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凝心聚力 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村史馆走笔

广安日报 2019-11-24 00:58 大字

村史馆内陈列着各式老物件。

木砻。

村史馆位于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内。

□武胜记者站 张施施 肖雪 本报记者 雷彬 文/图

手工织布机、斗升、杆秤、木砻……11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村史馆,这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老式农具和老物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让人们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也记住了乡愁。

这间位于飞来石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村史馆充满了现代气息,不仅有崭新的白墙砖瓦房,房前还有彩色的塑胶篮球场,映衬出群众多姿多彩的新生活。而最初,村史馆建立在废弃的村小,那里是石砖瓦房,典型的川东民居结构。如今虽已不再使用,但仍保存完好。“飞来石村村史馆是武胜县内第一座村史馆,它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吸引着众多人前来参观。”飞来石村第一书记陈旭说。

“说起飞来石村,顾名思义,因飞来石而得名。”该村村主任曹玉华告诉记者,关于飞来石的有很多小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村里有位老人病故,在即将下葬的前夜,一块巨石从天而降(疑为陨石),将阴井压得严严实实。家人无奈,只好另寻新地安葬逝者。后来,有风水先生说:巨石天降,乃是天意,此地上好,神灵所据,宣建庙宇,香火供奉,可保无虞。村民听闻,纷纷捐款捐物,以求庇佑,并找来工匠在巨石上雕刻了108尊佛像,在巨石周围建起庙宇。

因巨石为天外来客,村民称之为飞来石,庙以石名,唤作飞来寺,巨石安居正殿,为镇寺之宝,每月初一、十五,前来烧香祈福者络绎不绝。据老一辈的人回忆,飞来寺规模最大时,占地十余亩,有院落三进。庙前两株大黄桷树,遮天蔽日,是人们纳凉休闲的好去处,后寺庙遭遇火灾,大部分被毁。新中国成立后,飞来寺仅存的三间旧瓦房被分给了两位村民居住,后在“破四旧”中,巨石被人劈碎。此后,村里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村民深信这是破坏石头带来的惩罚,进一步神话了飞来石。“十来岁时,我亲眼见过这块长6米、宽3米、高3米的巨石。”曹玉华说。

因飞来石的传说在当地深入人心,1980年该村村民建议将村名改为飞来石村。1981年,正式更名为万隆公社飞来石生产大队。1992年9月,万隆撤乡建镇,更名万隆镇飞来石村。飞来石村位于万隆镇西南方向,距万隆场镇1.5公里,辖区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46户、1986人。2014年以前,该村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家家户户收入仍以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属于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2015年9月,作为省教育厅定点帮扶的贫困村,飞来石村迎来了从该厅下派的第一书记杨驰云,也迎来了脱贫发展的第一步。杨驰云到村后,不仅发展产业、建设新村,更整理村史民俗,挖掘传统文化。通过查阅文献、走访村民,他搜集整理了飞来石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事记,利用荒废的村小,建立了武胜县第一个村史馆。同年12月,村史馆投入使用,展示陈列有织布机、犁、耙、石碾、风车等近100件传统农耕器具,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作为武胜县一座村史馆,不仅让本村人对它充满兴趣,也成功地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甘孜、阿坝、重庆合川等地的人都来参观,因为极具本土文化烙印,让村史显得生动活泼,更加引人注意。”陈旭说,他也是一名“外来的”第一书记,但来到飞来石村就被飞来石所吸引,村史馆也成为他了解飞来石村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

2018年,飞来石村党群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史馆也搬进了“新家”。如今,这里不仅能参观村史馆,旁边的图书室、棋牌室、休闲室,也常年对村民开放。“小时候经常听说飞来石的传说,也看到过飞来寺,但关于飞来石的传说,村民们有很多的版本,我们也不知是真是假。”村民龙凯说,如今通过村史馆里面图文并茂的方式让他不仅了解到真切的历史,还直观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文化。

“近几年,通过将发展重心放在乡村振兴发展产业上,到现在我们已经有冬枣、晚熟柑橘、蜜桃、樱桃等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5563元,2018年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陈旭说。

如今,行走在飞来石村,男女老少精神抖擞,村民的生活讲究起来,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该村也依托村史馆发展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让村民们在致富奔小康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有底气。

站在崭新的村史馆面前,我们看到,它不仅记录了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的演变,更是群众文化活动情感共融的载体,再现了一个村庄的力量。

新闻推荐

深化交流合作 促进互利共赢

本报讯(武胜记者站张施施记者贺樊丽)11月20日,江苏省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一行来广安交流考察水环境综合...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