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文化的传继之旅 让工业精神薪火相传

四川经济日报 2019-08-30 06:11 大字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刘琳 易陟

武胜县川中石油大会战工业遗址

何青娟团队正在进行文化宣传讨论

彭世平工作室内大家正在绣制作品

工业精神,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精神文化,是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动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省工业发生沧桑巨变,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旧貌换新颜,成就斐然。其伟大成就的背后正彰显了四川工业人推动四川工业向更好更大更优发展的初心,是一代又一代工业精神的传续。本文以三个人三段故事,开启一段关于坚守、传承和弘扬工业精神的旅程。

20年坚守 还原尘封历史

锦绣河山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头戴铝盔走天涯

头顶天山鹅毛雪

面对戈壁大风沙

嘉陵江边迎朝阳

昆仑山下送晚霞

天不怕地不怕

风雪雷电任随它

我为祖国献石油

哪里有石油

哪里就是我的家

……

1964年,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响彻大江南北,歌曲展现了石油工人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正如歌中所唱的“嘉陵江边迎朝阳”,20世纪60年代,一场石油钻探的战役在嘉陵江边打响了。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出所有在华专家。60年代末苏联成功钻成7000米深井,此时我国也正加大超深井的研究、钻探工作,在“赶超苏联”的口号下,决定开钻进尺7001米的7001井,但不久宣告失败。后又决定开钻新的7002井。

1966年,7002井选址完成,最终确定在武胜万善镇旗井村二组大黄桷树处。

1971年8月10日,7002井正式开钻。历时5年时间,在攻克高温、高压等诸多技术难题下,7002井成功钻深至6011米。从此,在世界超深井的名册中,庄严地盖上了“中国印”。

作为科技作用大于其他作用的深井,7002井主要用于弄清四川地层储油储气情况的作用。使命完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7002井的这段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

1998年,广安建市。随后,广安市邀请了许多旅游专家前来调研旅游资源,编制广安市旅游规划。1999年,在武胜实地踏勘旅游资源时,随行的的四川省地矿厅、四川现代旅游工程研究所、广安市旅游总体规划专家组组长陈茂勋被现场遗留下来的7002井遗址所震惊,他感慨,这是中国人在世界上引为骄傲的中国油气勘探第一深井。

“要宣传武胜有中国第一深井的牌子,树立形象,扩大武胜知名度,使南来北往的人都知道武胜有这口井。”“要注意开发这块旅游资源的金矿。”“修好道路,让游人可去”……越来越多的专家将目光聚焦在武胜的7002井上。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开始逐渐收集7002井的相关资料。”工业遗产保护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原武胜县副县长陈天宁回忆道。

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人,为这口早已沉默了多年的中国油气勘探第一深井“发声”。

如今,在7002井区内,除井体以外,还现存有附属机座、泥浆池、污水池、化验室、休息室和库房等建筑物,井体及其闸阀、机座、泥浆池、污水池等建筑物均保存完好,职工休息室、库房和化验室三处砖瓦建筑总体保存状况仍较好。

但当时,这些建筑并不能讲诉它们的故事,为了尽可能地收集更多资料,调查人员跑现场、找亲历人、走访、记录,7002井的调查工作展开了。“随着各种调查的深入,我们逐渐了解了7002井背后,关于武胜石油勘探的其他故事。”陈天宁告诉记者,这场关于7002井工业遗产的调研,一直持续了20年。

20年的坚守,越来越多的故事被发现。

1954年,第五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提出,四川盆地应以石油勘探为主要目的,同时探明天然气储量。石油部编制第二个五年石油勘探规划时,就把川中作为重点勘探地。

“车辆来来往往,载着各种设备和外地人。”这是当时武胜县金光乡板桥村村民最大的感受。1956年,越来越多的钻井专家涌向板桥,随后板桥成立了石油大队,当时的板桥人民还不知道,每天从他们身边经过的这群人将在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留下辉煌一笔。

不到一年时间,苏联专家楼、大队指挥部办公楼以及干部宿舍等基本建成。

1958年3月10日,专家入驻3个多月后,武胜龙女寺构造女2井(简称“女2井”)率先喷油,间隙放喷3天,共喷出原油55.81吨,成为川中历史上第一口喷油井。“四川不得了啊!石油都流到稻田里来啦!”消息一传出,全国上下欢欣鼓舞。

一个月后,石油工业部决定在四川南充召开“石油促进会”,决定在南充、龙女寺、蓬莱3个构造上确定20口关键井,力争拿下3个油田。轰轰烈烈的川中石油大会战开始了。

但在所有人都满怀信心准备迎接大油田时,令人震惊的意外发生了——稳产了2个多月的女2井,在关井测压后居然不出油了。问题出现后,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油可能是因为关井后压力发生变化,运移到了周边,于是便在女2井周围部署了16口“梅花井”,但钻井结果又出乎他们的意料,16口“梅花井”并没有找到油流。

1958年7月底,专家们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板桥,几个月后,第一次川中大会战结束。

“这场战役虽然结束了,但当时的参与者,将这种石油工人的精神延续了下来。”据陈天宁介绍,石油行业首位“铁姑娘”的石油女工雷桂芳、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和“铁人”王进喜都曾在女2井工作过。“这也为后来王进喜到大庆,打下了伏笔。”

如今,再唱起《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当年嘉陵江边灯火通明,所有人为川中石油大会战奋斗的场景仿佛跃然眼前。

四代传承 传续蜀中瑰宝

一丝一缕,一针一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彭世平在位于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内的工作室里绣制作品。年近60,彭世平依然目光如炬、手指灵活,记者来访当日,他正带领学生制作自己最新的蜀绣作品。

彭世平专攻画面多变、针法绣技难度大的精品。他的作品具有运用自然、线片光亮、虚实得当、层次感强的特色,无论花鸟、人物、走兽、虫鱼等各种题材,都能得心应手。其针法严谨,车拧细微,色彩淡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仅20岁的彭世平用时8个月绣出蜀绣界第一件异形异色双面绣《山茶小鸟与夹竹蝴蝶》。一张薄薄的尼龙纱上,一面是山茶花和小鸟,一面是夹竹桃和蝴蝶,即使凑近细看,也无法看见对面图案的针眼。

这种首创异色异形针法至今还在沿用,为蜀绣的发展增添了新的门类。

年仅20岁,就在蜀绣行当闯出一片天,除了自身天赋外,还源于彭世平蜀绣世家的传承。

彭世平的父亲彭永兴是新中国首位蜀绣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8岁开始学习蜀绣工艺,师从蜀绣名家黄永清,1957年,他第一个把国画家朱佩君的芙蓉鲤鱼搬上蜀绣,“芙蓉鲤鱼”从此成为蜀绣的标志性题材。

彭世平的童年是在看着父亲一针一线绣制作品中度过的。15岁那年,彭世平开始向父亲学习蜀绣的基本针法。“其实我们一家都会蜀绣技艺,包括我母亲和几个姊妹,大家都是向我父亲学习的,只不过最后,就我一个人还干着这一行。”

很快,彭世平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绣制川剧戏袍。在当时,一件川剧戏袍需要十天的精工细作。“因为想知道川剧戏袍里的所有针法,了解为什么要这么绣,我比别人花费的时间,要多出将近一倍。”彭世平解释,弄懂技术、摸清门道后,就可以极大地缩短刺绣时间。彭世平爱钻研的习惯,也为后来他在蜀绣技艺上的突破打下了基础。

1980年,彭世平进入成都蜀绣厂。“当时我们主要生产被面、围巾等实用品和堂屏、旅游产品等外贸定货,以被面为例,一套被面,连面料带手艺售价20元,留给工人的工资就很少。”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掌握蜀绣技艺,彭世平还要利用下班时间自费学习绘画,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如今谈到当时的困难,他已毫不在意。“后来,蜀绣厂新修工厂,效益就上去了。”

1981年,彭世平首创异色异形花鸟绣《山茶小鸟与夹竹蝴蝶》和《异色猴》,在1982年轻工部举办的百花奖评比中获得银杯奖。

入厂几年后,因为技艺精湛,彭世平开始带学生。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政策和市场变化,蜀绣厂改制,彭世平主动申请了停薪留职。迫于生计,彭世平开始从事小生意养家。“但蜀绣的技艺没有丢,我每天都要在家绣蜀绣。”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八年。八年里,他花两年绣制了长2.2米的“双虎图”。

“让蜀绣技艺一直传承下去,让这门老手艺留下来。”也就是这种信念,支持他走过了最困难的那段时光。

采访当天,我们在工作室内遇到彭世平的女儿,她正在和父亲一起,绣制蜀绣。“我女儿从13岁开始学习蜀绣,这也是我对她的要求,哪怕她以后不从事这个行业,但一定要懂这个技术。”

就像当初自己的父亲给自己教授蜀绣技艺一样,彭世平也将他的蜀绣技艺传承给了自己的女儿,女儿也很争气,她曾在蜀绣技艺的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但高中毕业后,彭世平女儿并未学习蜀绣相关专业,反而选择了商务英语。“学英语好,遇到来访的外宾,她还可以用英语给外宾介绍我们的蜀绣,这点比我强多了。”

而今,彭世平的侄女、女儿都在他的工作室工作。“我女儿本来没有干这一行,但是现在我年纪大了,就把她叫过来了。”

彭世平感概,蜀绣对于学历和专业并无太大限制,重在领悟力和对于画作的理解能力。现在学习蜀绣的年轻人不少,但真正坚持下去的不多,大多中途遇到其他选择就放弃了这门手艺。“蜀绣学习不易,光基本针法就要学三年,而后还要一直坚持,耐得住寂寞,守得了初心。”

也许正是这种热爱,让家里的蜀绣基因一代代流传。如今彭世平1岁多的外孙女也像母亲年幼时一样,趴在锈架前,了解外曾祖父和外祖父爱了一辈子的蜀绣。

一朝弘扬 挖掘文化故事

一杯茶、一本书、一把琴。满墙的诗词歌赋相关书籍,满室的悠悠茶香,本无设计有限公司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一条僻静的小街上,不像公司,倒像一间安静的茶室。

“生于此,长于此,呼吸间都是根植于血液之中的深邃的文化气息,它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设计的灵感之源。”公司创始人何青娟,也是公司的软装设计总监,因喜爱传统文化,她喜欢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古诗词里唯美的意境植入进每一个设计项目之中。

虽说有了十几年的平面设计、品牌推广的工作经历,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何青娟在西岭雪山帮助当地人尝试做了一个民宿客栈,因资金受限,利用优质的自然资源结合当地最简单的材料营造出了一个禅意十足的文化民宿空间——空山堂,从此,便执着地爱上了室内装饰设计。“界本无限,因思超越”,正如本无设计有限公司的核心理念,思维不受限,就无所谓界限,也才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从平面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在设计方面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无论是企业品牌的塑造或是空间氛围的营造,设计只是工具,内在最核心的是藏在其深处的本身所具备的精髓,设计师应该是站在一个高纬度去观察,去挖掘,找到这个企业文化的魂和空间气质的点。

谈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何青娟总是滔滔不绝。她说,企业在做品牌推广的时候,都要求找一个不可复制的元素:“设计手法上,我们会避免繁琐的堆砌,突出重点,突出主题,材料是相同的,工艺是相同的,唯一所不同的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找到那个核心气质点,将材料加以创新组合,将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那这是任何企业都无法超越的。”

而最近,何青娟正在进行的一个企业品牌推广案例,就是一场关于文化的寻根之旅。

“那是一家名叫寻唐记的食品企业,企业本身的历史不是特别长,如果按照过去的设计方案,就只是做视觉模块的组合,作品出来是很漂亮,但是没有文化内涵,本身的企业文化也得不到彰显,太具有复制性了。”何青娟开始和挖掘企业核心精神较上了劲儿。

所有灵感的迸发,来自于企业主讲诉家族文化的传承。“那是这家食品企业家的父亲写给她的。”七张方方正正泛黄宣纸上书写了七心“你可以看到,虽然字很拙,但意很真。”

何青娟解释,“七心”,即匠心、良心、信心、恒心、初心、善心、孝心。“这是企业一直在做的,但是没有加以梳理形成独有的企业文化。”

随后,何青娟将“七心”融入企业文化的品牌塑造之中,将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加以梳理和提炼,打造了用匠心传承精品、用良心制造安心的企业使命,信心、恒心、初心的企业精神,善心、孝心的企业价值观。“其实这就找到了企业的文化核心。”

核心找到,后续的设计工作就变得简单。何青娟又开始回归历史,去阐述企业文化的渊源。

她从《明皇幸蜀图》找到突破点。画上展现了骑三鬃马的唐玄宗正要过桥,逼仄的桥面和湍急的流水使得御马踌躇不前的景象。

其历史背景,正是“安史之乱”后,被迫西逃路上,唐玄宗一行人风尘仆仆,在路上历经艰难险阻,经过一个半月的煎熬,大批队伍才抵达成都。

“我们的故事就从唐玄宗到达成都后开始。”何青娟告诉记者,她撰写了唐玄宗一行在成都偶遇当地美食的一则故事,故事的融入,为品牌的推广增加了可读性。“后续在设计企业文化展厅的时候,我们不仅将这个故事融入其中,还增加了许多唐文化元素进去,再加上企业使命、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展示,从而从核心梳理—视觉营造—空间体验—情感共鸣,系统完整地完成了企业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采访过程中,何青娟一再强调,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一定要将文化植入,将文化精神弘扬出去。

“就像一个家的气质一定是符合主人的气质一样,企业品牌的形象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文化属性的根和魂。”何青娟感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看重企业文化。开始做推广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企业的文化基因,然后进行提炼,再通过故事去打动人。

何青娟总结,同样的道理,做工业文化精神弘扬时,一定要找准核心的文化内涵,然后挖掘内在意义,再进行故事讲述,这样就避免了千篇一律和同质化。

新闻推荐

武胜:领导干部旁听受贿案庭审

本报讯(尹婷陈琳记者雍剑波)21日,武胜县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广安交通投资建设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龙置业有限公司原总经...

武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