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成“金宝宝” 柏老村走出脱贫新“丝”路
□武胜记者站 张施施 本报记者 刘甜甜 罗芮
8月26日,记者跟随武胜县双星乡柏老村第一书记王先红来到该乡10号桑蚕基地时,两名蚕农正在忙碌:他们一人将方格簇上残留的蚕丝清理干净,一人将清理好的方格簇收集打捆,为正秋蚕吐丝做准备。
“一年可养五季蚕,即春蚕、夏蚕、早秋蚕、正秋蚕、晚秋蚕。目前,前三季蚕已经收获,产量达4000公斤,毛收入12万元。”该基地业主陈艳向记者介绍说,正秋蚕是一年来的第四个养蚕期,根据前三季来看,后两季的产量也会比较可观,毛收入预计可达10万元。
陈艳说,她之前一直在外打工,2017年回乡创业。当时,乡上正在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她对其前景很是看好,于是毅然决然加入“养蚕大潮”。通过返租倒包的形式,陈艳承包了110亩蚕桑基地,去年仅靠养两季蚕,就获得近9万元的毛收入。
“自从村里有了桑蚕基地,我也有了固定的工作。”今年48岁的陈素兰在基地务工,她说,以前干农活不仅累,收入还低,在蚕桑基地上班后,每月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
除了陈艳,柏老村养蚕的还有很多。自2017年该村发展蚕桑产业以来,已经吸引近100名乡友回乡创业。
2014年,柏老村被认定为贫困村,村里基础条件差、外出人口多、无支柱产业。“2017年,我们村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建立起蚕桑基地,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构建起‘企业+业主+农户’的合作共赢模式。”王先红介绍说,通过土地流转,村里每年的土地租金收入可达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收入2万余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2018年,柏老村成功脱贫。
为了更好地发展蚕桑产业,柏老村还修建了1.8公里的产业大道,打通了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
“助村增收、助农增收,现在蚕桑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村的主导产业,‘蚕宝宝’俨然成为大家的‘金宝宝’。”王先红说,蚕桑产业见效快、风险小,每一季都有公司专门来收购,产销都不愁。
如今,脱贫后的柏老村焕然一新,放眼望去,成片的桑树林仿佛是绿色的海洋,家家户户忙着养蚕、收蚕,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脸上无时不露出满足的笑容。
新闻推荐
本报讯(武胜记者站张施施记者贺樊丽)8月9日下午,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党群服务中心为5名初高中学子暑期赴俄罗斯交流学习举...
武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