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农民的“幸福观”
□实习生 龚秀君 武胜记者站 张施施 本报记者 贺樊丽 刘甜甜
远处,农民赶促着数百只黑山羊,吆喝絮叨着。
阳光下,武胜县胜利镇红树村,晚熟柑橘正在蓬勃生长。
90岁的杨邦杰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看柑橘树下养的鸡、鸭和池塘里的鱼。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她,想不到农民会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更想不到大学毕业的小孙子舒龙继承了祖辈的事业,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我有4个子女,他们小时候都是吃的集体伙食,每天靠挣公分吃饭,很少有吃饱的时候。”杨邦杰略带苦涩地回忆道。
直到1978年,改革的春风唤醒大地,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人开始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我们一家人守着土地,那时生产工具不好、生产水平不高,虽然一年种粮食也只能勉强过日子,但是,我们还是感到很幸福。”杨邦杰说。
对于拥有土地使用权,舒龙的父亲舒庆国感受最深,舒龙和妹妹舒艳出生之后,这个四口之家分得了1.1亩地。“水稻年产量六七百斤,扣除公粮之后,剩余粮食吃不了一年,哪能每天吃干饭哟,所以我们也在农闲的时候在附近务工补贴家用。”舒庆国说。
“到了2000年,我们种地越来越轻松,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舒庆国感慨道,国家的发展,生产技术进步,使得种地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从牛耕地、人拉犁,过渡到耕地机犁地、收割机割谷,农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虽然现在机械化耕作让人力得到解放,但要使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还得发展产业。舒龙从小在红树村长大,以前长辈们每天起早贪黑侍弄土地的记忆扎根他心里,即便是再辛勤劳作,一家人的生活仍然是紧巴巴的。
带着这份乡愁,被寄予全家厚望的舒龙,2012年从西昌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在大城市打拼了两年。然而,在他当上企业领导后却毅然决定回乡创业。
“201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农村正在改变。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也想利用所学知识,打破大家对农民的固有看法。”舒龙说。回到村里,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租赁了村里的几亩地,养殖黑山羊。
武胜县大力发展晚熟柑橘,舒龙响应号召,在红树村承包了67亩地,栽植晚熟柑橘;挖造鱼塘,投入几千尾鱼苗;养殖鸡鸭……舒龙通过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之路,不仅解决了当地20多人的就业问题,还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领更多的农民发展产业。“未来打算在基地修造凉亭,种上三叶草,将红树村打造成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舒龙现在还担任着胜利镇复兴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胜利镇、金牛镇的晚熟柑橘技术指导员。“我对幸福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产业。”舒龙眯着眼,望着自己的产业欣慰地说。
慢慢地,霞光逐渐褪去,田野趋向宁静。黑山羊在驱赶中慢慢归家,池塘的鱼儿们畅游着迎接幸福的未来……
新闻推荐
爱因斯坦与罗忠恕。老年时的李约瑟。上世纪40年代初,海明威夫妇在重庆。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民国时期的华西坝。...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