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茧“织出”致富路

广安日报 2018-12-04 02:49 大字

□武胜记者站 陈本刚 本报记者 刘婧

11月30日上午,天气阴冷,武胜县猛山乡白楼村7组贫困户但召友却大汗淋漓。早饭后,他就和几个工人在桑园里除草、杀虫。

初冬时节,桑树已经凋落得不剩一片叶。这些看上去没有生气的桑树,在但召友眼里却是致富树,因为它们是“蚕宝宝”的食物。

50岁的但召友,从今年8月份开始养了3张蚕种,到目前共收获了两季蚕茧。“养蚕是个技术活,今年收成好,卖了好价钱,平均每公斤46元。”但召友语气中满是喜悦,由于技术过硬,他养出来的蚕茧品质属于中上游,共卖了1.1万余元。不仅如此,他的基地还吸纳了10余名村民务工。除了村里引进的蚕桑业主,但召友是村里唯一的养蚕大户,也是村里有名的“脱贫示范户”。

此前缘何戴上“穷帽”?前几年,但召友的儿子和兄长相继因意外离世后,他和妻子托起了整个家。夫妻二人要负担一家7口的生活,但召友便常年在外务工。由于缺乏劳动力,2014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白楼村引进业主发展了300余亩优质蚕桑,这让但召友看到了返乡创业的希望。

当年,但召友回到村里,在桑蚕基地当焊工,日工资200元,虽不是天天有活儿做,但就近务工,不仅收入有保障,还能照顾一家老小。当年,但召友一家靠政策兜底及务工收入甩掉“穷帽”。

在基地务工后,但召友对桑蚕产业有了深入了解:蚕茧行情不错,加之县上非常重视蚕桑产业,为扶持蚕桑产业,县政府还与安泰集团签订蚕桑基地建设协议,并配套出台了产业补助政策。

这坚定了但召友创业的想法。他开始钻研养蚕技术并参加了专业培训。在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但召友申请到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村扶贫资金1万元,加之从亲友处借了几万元,他流转30余亩土地种植桑树。为了节省成本,还自己买建筑材料建了蚕棚。

“养蚕风险大,比养猪难。”但召友感慨,养蚕是个精细活,蚕对气味很敏感,一旦闻到鱼腥、脂粉、蚊香等气味都会影响它进食,稍不注意就会生病,“今年运气好,蚕的成活率高达98%。”

每隔8小时喂食、摘桑叶、早晚对蚕棚消毒……自基地建好后,这些流程成了但召友一家的生活日常,“每天起早贪黑,忙得‘脚不沾地’,我们已经习惯了。”

除种桑养蚕、卖蚕茧外,但召友和妻子还发展了土鸡、土猪养殖等副业,夫妻俩越干越有劲。

“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白搭!”如今,但召友一家脸上总是带着笑容。

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但召友打算在明年内还清所有债务,雇工人帮忙,将蚕种养殖规模扩大到12张左右,再利用桑蚕搞林下养殖,提高土地效益,“明年桑蚕就开始盈利了!”

新闻推荐

履职尽责 触摸广安发展脉动

冬日的广安,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11月27日至28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驻市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开展了集中视察活动。...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