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了脱贫支柱产业
□前锋记者站 兰林前 见习记者 刘甜甜 本报记者 刘定春
10月21日,尽管是星期天,前锋区代市镇唐桥村第一书记张福林却没歇着。在村里的蚕房里,他正与村民一起查看结茧的桑蚕,不久后,这批桑蚕就能出售了。
64岁的村民陈德清高兴得合不拢嘴:“我是看着村里的桑蚕产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现在马上见效了,说明当初村上的决定是对的,全村老百姓离富起来的日子不远了!”
一年前,陈德清的态度却与现在截然不同。
唐桥村位置偏远,一直没有主导产业引领,村里也没有集体经济,是典型的贫困村。去年5月,市国土资源局前锋区分局职工张福林到唐桥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通过走访了解到唐桥村有养蚕的历史,大多数村民都掌握了养蚕技术。
“要脱贫致富,能不能就在养蚕上做文章?”张福林找到村支“两委”班子商量,决定以村里的名义成立合作社,合作社与武胜县安泰丝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由公司培训养殖技术、负责销售,村民可以自主选择入股合作社或者在蚕房打工挣钱。达成共识后,唐桥村就准备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
村民大会还没开,反对的声音便传来,陈德清就是其中之一。“肯定不得行!”陈德清的顾虑也有道理,唐桥村曾几次掀起养蚕“风潮”,但都没有形成规模,村民也没有因此获利。
“到底行不行,我们用实际说话。”尽管有人反对,张福林却没放弃,他走访了多名持反对意见的村民,了解到他们的疑虑后,便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各组组长、村合作社代表,到武胜县安泰丝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基地去考察、学习。
唐桥村考察小组在武胜县与当地养蚕大户以及在桑蚕基地打工的村民交流后,心里有了底。“养殖技术、销路有专业公司负责,我们只管喂养,还能入股分红或在蚕房打工。”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发展桑蚕产业,可行!
回到村里商议后,村民同意了发展桑蚕产业,村支“两委”利用产业扶持金修建了900多平方米的蚕房,新栽种了桑树200亩。
随着产业的发展步入正轨,村里30多名村民开始到蚕房打工。
“一个月工资有1000多元,加上提成,总收入能有2000多元,离家也近,照顾家庭很方便。”自村里发展起了桑蚕产业,村民周清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她对此十分满意。
眼见着桑蚕产业“钱景”可观,曾经持反对意见的陈德清,态度也悄然转变,准备加入养蚕大军。
“今年我们村养蚕30张,预计可产茧1500公斤,根据目前市场价,可实现纯收入约6万元。”唐桥村有了支柱产业,张福林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陈兵文/图作者简介:陈兵,四川省成都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2006年开始学习摄影,尤其喜爱拍摄人文、民俗类题材。曾有多幅作品...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