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胜“老院子”里来一场百年“穿越”之旅

四川日报 2018-09-14 07:03 大字

朝门院子里保存着的川东风格老建筑。▲

朝门院子古朴的院门。

□本报记者吴梦琳文/图

三合院布局、砖石土木房屋、悬挂着的大红灯笼……日前,全川报纸副刊编辑记者“小平故里行”活动走进广安市武胜县三溪镇观音桥村的朝门院子,浓郁民国风情,仿佛让人“穿越”回百年前时光。

根据当地资料记载,朝门兴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在清朝嘉庆时,一把大火几乎将这里全部烧毁,院门烧焦,因此也有了“烂朝门”的称号。民国期间,人们重建家园,独特的传统川东建筑布局和风格,基本完整地保留到今天。

2011年底,武胜县将白坪乡、飞龙镇、三溪镇进行整体规划,打造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其中,朝门院子通过保护性修复,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民国风情体验园。

小村庄里留下完好民国风情建筑群

青砖灰瓦、飞檐翘角、茂林修竹、鸡犬相闻。川东地势多为丘陵,在朝门院子核心区里,有40余户民居建筑,均依势而建,主要采用砖石、土木以穿斗结构建成。而在建筑布局上,也是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布局为主,房屋旁的一些古井、古磨,因磨损而产生的斑驳痕迹,成为时光流淌的“见证者”。

“这是全县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川东传统民居建筑群,不少房屋建筑都源于民国时期。”武胜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田昱昕告诉记者。

根据传闻,清朝期间,朝门的一把大火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熄灭,民国时期人们重建家园,留下了今天的布局。“朝门院子作为民国风情园进行打造,也是源于2015年一场风灾。”三溪镇镇长黄浪介绍,当时很多房屋的房顶都受损,在进行灾后重建时发现,这里基本保留下传统建筑群落,都是清末民国初期风韵的砖石土木房屋。

对此,当地立即启动了对朝门的保护性规划打造,大部分村民都集中搬迁到附近的新村里,老朝门院子则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主要对墙壁、瓦片等进行修葺和维护,并对民居的前庭后院进行平整,融入更多乡味本色和民俗元素,基本保留了上世纪20—30年代的格局。

在院子中心,有一户较为宽阔的民居,如今被改造成乡土民俗馆,陈列着民国时期川东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物品共12个类别,展现当时川东乡土民情。

民间五坊里感受一滴油来之不易

2015年,朝门院子正式对外开放,按照园区统筹、公司运营、村民自治模式进行运营,并根据当地特色,充分发挥村民所长,专门设置了酒坊、豆腐坊、刀坊、油坊、面坊民间五坊体验区,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为游客展示传统民间工艺,也让村庄有了更多乡土气息。

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未见其貌,已闻酒香。三溪镇的小灶酿酒工艺历史悠久,过去就有不少民间作坊,主要以小高粱为原料,通过蒸煮、摊凉、下曲、糖化等八九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在酒坊里,摆放着不少酒坛,正在进行发酵封存。

酒坊旁边,就是豆腐坊,村民梁鸿英与另外两位村民一起,刚刚制作出一锅新鲜豆花,招呼大家前往品尝。在这里,游客除了可以品尝豆花,还可以自己动手,推磨磨一碗豆浆。

再往前走,则是油坊,里面放置着一台数米高的纯木质榨油机。在周末和节假日,都有村民来此为游客进行榨油展示:撞杆撞击木楔,楔子被打入榨仓,挤压油饼,黄亮醇香的菜籽油就从油饼中一滴滴溢出,香气四溢。古法榨油是一项重体力活,油工们一边劳作,一边唱起号子加油鼓劲。

据田昱昕介绍,去年,整个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游客突破100万人次。“今年人数更多,截至8月底已有70多万人次了。”田昱昕说,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地处偏远的小乡村,也实现了致富,去年景区内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元左右,比全县平均高出3000元。

新闻推荐

建立每月三次巡河机制

本报讯(张施施武胜记者站陈本刚)“河岸有树叶,管护单位要马上清理。”9月7日一大早,清平镇镇长、嘉陵江清平河段河长廖晋带着...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