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竹丝画帘创作吸引了编辑记者的目光。
采访传统婚俗文化。
体验推豆花。本报记者 康建林 摄
□见习记者 贺樊丽 刘甜甜 本报记者 陈玲 刘定春/文 张启富/图
参加全川报纸副刊编辑记者“小平故里行”采风活动的嘉宾们走进武胜县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感受乡风文明、体验民俗文化、品尝农家美食——
9月的广安,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添了几分秋色的乡村更是魅力无限。4日下午,参加全川报纸副刊编辑记者“小平故里行”采风活动的嘉宾们走进武胜县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感受广安乡村的魅力,探寻广安乡村振兴的路径。
下午采风活动的第一站,便是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馆。先进的理念、超前的规划、合理的产业布局,让嘉宾们对整个行程充满期待。
“以前就听说过这里,看了规划后,更迫不及待地想去看这里的美景、了解广安的历史文化。”成都市双流新闻中心新媒体编辑曾万娟加快步伐,想更快地揭开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神秘面纱。
走出独具广安特色的规划馆,迈进著名长篇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的旧居,真实、生动的图文雕塑展示着《红岩》文化。嘉宾们在图文前细细品读,在杨益言的照片下久久驻足,向他表达敬意,感谢他将红岩英烈记录下来,让红岩精神世代相传。
“从现场的布置可以看出,武胜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的挖掘、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把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有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南充日报社记者唐甜说。
从杨益言旧居出来,车行驶在平坦的通村公路上,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一幅幅温馨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
一路行、一路看、一路拍,嘉宾们来到了展示武胜县民俗礼仪的幸福美丽新村院落、乡村旅游景点——高家院子。“礼仪文化客栈”、“生养”礼俗文化区、“成年”礼俗文化区、“孝道”礼俗文化区让嘉宾们感受到当地乡风文明、民俗文化,独特的川东婚俗文化表演,更让现场嘉宾大饱眼福,高声大呼“恭喜恭喜”,融入民俗活动中。
“保护老院落,深入挖掘本土民风民俗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和创新。”资阳日报社编委郭秉德说,这种方式既接地气,又很现代。
下午5时许,已冒着高温前行几小时的嘉宾们并不觉得累,每一个景点都让他们觉得惊喜,走进张家院子竹丝画帘展馆的那一刻,他们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带着新奇的眼光,嘉宾们欣赏了展馆内的竹丝画帘精品,并见证了手工艺人将竹条抽成均匀竹丝的过程。当他们得知制作竹丝画帘的过程全为手工,且需70多道工序后,都被手工艺人的精妙技艺所折服。
走进武胜县三溪镇朝门院子,青砖、青瓦、白灰的川东民居建筑,让嘉宾们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民国时代。在朝门院子里,嘉宾们还品尝了农家自酿粮食酒、豆花、凉粉等,体验了酒坊、豆腐坊、油坊等川东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过程。
半天时间的参观,嘉宾们收获颇丰,也感触良多。
“一路美景,处处特色。”雅安日报社日报编辑部副主任王金贵认为,广安乡村旅游有内容、有内涵。
第一次来到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都江堰新闻中心记者李崎,在整个参观活动中不断地拍照留念,他说,有文化、有美景,武胜这片绿色的田野让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而已经多次来到武胜采访的四川农村日报副总编辑杨红,再次来到这里,心中依然充满了惊喜:“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地方采访新农村建设,但记忆最深的还是武胜。”杨红认为,武胜的新农村建设不搞大拆大建,保留乡土味,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挖掘本土民俗民风,注重游客的互动体验,能让人找到乡土味,记得住乡愁,这种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值得借鉴和推广。
新闻推荐
灵魂人物原型是革命烈士2016年,古装励志剧《女医明妃传》红透半边天,剧中有一个极富男子气概的北国勇士伯颜帖木儿,由李超饰...
武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