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汲取文化滋养

济宁日报 2018-08-30 09:40 大字

本报记者鲍童

本报通讯员范培倩摄影报道

傍晚时分,在位于任城区长沟镇南薛村的农家书屋里,今年新添置的许多新书,吸引来了不少村民。而在南薛村的文化广场上,整齐的广场舞也准时跳了起来。这“一静一动”的两种文化休闲方式,也成为了当地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不少村民感叹,以前吃过饭闲来无事,打牌、聊天发牢骚,邻里间争争吵吵就多。现如今,文化活动就在家门口,村里打牌搓麻将的少了、嚼舌头根子的也少了,邻里间多了互助、多了和谐,不论是在文化广场上,还是在扶贫书屋里,都已经成为基层群众享受休闲时光、传播文明风尚的一处亮丽风景线。

“以前书屋规模小,书目也比较单一,村民们看书的兴趣不高。现在好了,区文化局每年都会送来不少新书,慢慢来看书的人也多了。”村民薛凤平告诉记者,他在村里担任了八年的图书管理员,随着村民对文化需求的转变,他也见证了书屋里的藏书悄然发生着的变化。从最开始大多数有关农技方面的书籍,到现如今,书屋藏书几千册,涵盖少儿文学、养生保健、小说故事、国学历史类等类别。“时下流行啥,村民们就看啥。以前看农技知识方面的书,现在这些知识手机网上都能查到。而一些时下流行的书更能吸引村民读者。”薛凤平告诉记者,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图书更多进入农家书屋,书屋已经不只是单纯的为村民提供技术帮助的场所,而是更加融入他们生活,为村民们提供精神文化需求的地方。

富起了“口袋”,更要富起“脑袋”,而这个“富脑袋”的过程,则是需要盘活各类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任城区不断加大投入,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一项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让文化逐渐融入普通群众生活。

而这种便捷贴近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不仅只是在农村,在城市社区中的文化活动中心,也成了附近居民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在任城区越河街道武胜桥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这里就汇聚不少附近居民,学书法、跳舞、学吹葫芦丝,非常热闹。家住望湖小区的王玉祥阿姨,很喜欢来中心的书法室内练习书法,每周一、五市书画研究会的书法家还会专门来这里进行义务授课,更是让王阿姨成了这里的常客。“这儿离家近,冬暖夏凉,不怕风吹日晒。”王玉祥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这间社区文化中心里,面向不同居民的需求还设置了棋牌室、书画室、阅览室、舞蹈室等活动室。武胜桥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沙同篪告诉记者,他们结合社区自身服务特点,不断开展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活动。同时,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室与各社会组织联合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现如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成为文化的传播阵地,每年开展各类基本公共文化活动就达100多场次,惠及居民数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基层第一线的文化惠民。

基层文化场所是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有了文化场所就等于有了“盘子”。让文化场所的“盘子”丰盛起来,才能更好的为广大百姓呈上“文化大餐”。据记者了解,任城区今年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100%的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计划,确定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建名单及10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建设、100个文化广场建设名单。目前,二十里铺、南张、金城等街道11个文化站、10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新建或升级改造,8处文化广场完工。同时,将图书等作为文化扶智的关键载体,采购图书20余万册,电脑40余台,投影仪60余台,音响灯光设备200余套,已全部配送至各镇街文化站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荧屏户户亮”工程,采购电视机5455台送到贫困家庭中,并为贫困户缴纳了开户费,实现贫困户数字电视全免费全覆盖。真正让文化服务来到群众家门口,让文化逐渐融入普通群众生活。

村民读者更喜欢读紧跟时下流行的书

书法家义务教授社区居民书法课

社区提供的排练场所

新闻推荐

集中整治违法加装遮阳伞行为

本报讯(唐千惠武胜记者站陈本刚)“你好,电动车加装遮阳伞,影响驾驶视线,存在安全隐患……”8月14日,武胜县城弘武大道与振兴路...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