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家箴《宝箴塞记》
广安市文物管理所广安市博物馆联办
《宝箴塞记》是宝箴塞重要的史实考证资料。
□邓明明 文/图
《宝箴塞记》是一块石刻碑记,石碑刊刻在武胜县宝箴塞镇方家沟村宝箴塞西塞正堂神龛之处。该碑长2.5米,宽1.1米,阴刻小楷书。碑文立排右行,共计37列,689字。碑文主要记述了宝箴塞修建的原因、工程概况、名字由来等事宜,是宝箴塞重要的史实考证资料。
《宝箴塞记》是宝箴塞主人段襄臣去世两年后的1936年,其子段孔门、段仁清请远方亲戚张骥撰写的。张骥是清末宣统年间的举人,时任国民政府民政部录事、四川省省议会议员。而《宝箴塞记》的书写者,则是前云南陆军近卫步兵第一旅一团书记官朱济民。该碑立于1936年3月上旬。
据资料显示,张骥在参加科举考试期间,曾因亲人生病而学习过一些医学常识,又因亲人去世选择墓地而进行过阴阳堪舆术的研究,虽不及专业水准,但亦小有心得,周边群众都比较认同他。1935年9月,段孔门的夫人病重,段家人就想到远房亲戚张骥,立马请他到段家为段夫人看病。经张骥诊治后,段夫人的病情有了好转。因为有传段夫人生病是因为先人所葬之地不吉,所以段家人又请张骥到先父段襄臣的墓地进行了勘查,欲确定此地风水的吉凶。晚上,段家人便留张骥在宝箴塞内歇息。
第二天,段仁清引导张骥在宝箴塞内游览,一边参观,一边介绍其父段襄臣修建宝箴塞的缘由。走到客厅时,段仁清指着横卧的一块石头对张骥说,这块石头放置在此很久了,先父段襄臣一直在等待某位才子撰写一篇塞记,并刻于此石上,用以告知段氏后人和来访者此塞的来历,但至今尚未完成。因为佩服张骥的学识,加之段、张两家的渊源,段家后人便恳请张骥执笔写记。张骥感念段襄臣修筑此塞是做成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感动之余,便爽快地答应了。
清朝末年,社会秩序更加混乱,各地盗贼猖獗,百姓苦不堪言,因兵祸匪患而受迫致死的不计其数。段襄臣未雨绸缪,为保全族人、躲避匪患,在1911年秋天就选择在家宅段家大院右边的山冈上据险筑塞。中华民国成立后,四川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段襄臣筑塞之举当属有先见之明。
《宝箴塞记》记载了“塞高越三寻,周二百一十弓”,换算成现代计量,就是高8米,周长350米。经实地测量,宝箴塞高约7米到13米,厚约2米到2.25米,周长342米。该塞分东西两塞,在中腰处开塞门。塞门上部为半圆拱顶,木门对开,高2.6米,宽1.6米,厚0.15米,选用优质黄荆木制作而成,虽历经百年沧桑,如今仍然完好无损。全塞开有南北两道塞门,但南塞门从未开启,仅起摆设作用,只有北塞门供人出入,增添了宝箴塞据险防守的坚固能力。外面的塞墙有的地方是直的,有的地方是圆弧形,这些形状完全是修建时根据地形而形成的。塞内的生活设施十分完备,有堂屋、厢房、厨房、粮仓、水井、戏楼、祭祖堂、念经堂、后花园等,可谓起居、娱乐、仓储、消防一应俱全。据统计,宝箴塞建筑面积7497平方米,8个天井,108个房间,110道门。这完全得益于段襄臣周详的谋划和创造性的构思。修建东塞仅历时一年,不是具有高深建筑学才能的人,是很难完成此等规模宏大和结构复杂的建筑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段襄臣考虑到家族的安全以及子孙的繁衍生息,一个东塞很难全部承载,所以在1932年,他又聚集能工巧匠,备齐了石材木料,在东塞西边的空隙之地进行了修筑完善,这部分建筑后被称为“西塞”。段襄臣当时已年逾古稀,还亲自到工地进行督造,可见他在这件事情上是何等的呕心沥血。
在修建宝箴塞的同时,段襄臣还注重农业生产,在宝箴塞周边的山地上种植了千余株橙树,并挑选周边低湿的地方新开田土,栽植适宜的果树和药材,每年还能以水果、药材等获得丰厚的收入。尽管段襄臣已72岁高龄,但他每天出入塞上塞下,亲自督促壮劳力挖地、除草、灌溉,一点都不觉得疲劳。正是因为他不断劳作,呼吸的新鲜空气也多,所以越老身体越健康。再看看其他修塞保全的人,他们只一味地闭关自守,不去图谋维持生活的办法,常常坐吃山空,其结果自然无法与段家相比。
另外,段襄臣还修建了段氏祠堂,除了供奉祖先,还紧密地团结了段氏族人。其间,他不仅每年减少田租以帮助那些贫困的农户渡过难关,还做了很多的公益事业,在十里八乡有口皆碑。最难能可贵的是,段襄臣还育有六个贤子,他们不仅孝顺,而且每个人都能修身立业、承继先父之志。比较有名的是次子段孔门和三子段仁清。段孔门曾任武胜县万善乡乡长、县参议员,段仁清出任过武胜、遂宁等相邻五县团防司令。
东西两塞由段襄臣艰难建造而成,它增加了保障社会安宁的功效,必将福泽后辈,长留于世。段家子孙世代都将此塞作为家族的宝贵资产,谓之“宝”;并以此作为家族的规诫,谓之“箴”。这就是宝箴塞命名的由来和深义,张骥也是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撰写的《宝箴塞记》。
值得一提的是该碑记的主人公段襄臣(1860-1934),他曾为清末钦定奉政大夫,御用五品巡检,段氏一族族长。段氏家族当时为武胜县有名的兴旺大族。据传,段家内族人超过百人,家丁有六七十人之多。家产也十分丰厚,在当时,武胜县嘉陵江以西的大部分田地几乎都归段家所有。段家田多地广、人丁兴盛、家道殷实,族长段襄臣更有民间“段半县”的称谓。
据《武胜县志》记载:1898年至1930年,武胜县城几易其主,杨思炯、鄢孝鸿、王陵基、刘湘、赵恢懿、蓝田玉、张侠等军阀先后侵占武胜县城。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段襄臣倾其财力两次修筑宝箴塞,是时局之所趋、理义之所往。当时,宝箴塞并非县域内单一之塞堡。据统计,截止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县有碉、寨657处。而在时间的推移中,其他寨堡大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唯有宝箴塞得以完全保留。1986年,全国第二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宝箴塞列入了普查范围,被石灰水覆盖的《宝箴塞记》终被发现,重见天日。
宝箴塞作为集民居、防御于一身的近现代建筑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宝箴塞承袭了传统的山寨城邑防御体系的特点和客家建筑的传统风格,融合了四川地区的地域特点而形成的,它以其宏伟的规模而跃居同类建筑之首,以综融同类建筑之长而形成多元素的建筑特色,可以说宝箴塞是目前川渝地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著名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称誉宝箴塞为“全国罕有,蜀中一绝”。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宝箴塞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今,宝箴塞正以它迷人的身姿和丰富的历史,向世人述说它曾经那段令人难忘的烽烟岁月。
新闻推荐
□武胜记者站夏俊林“两小时突破两万单!”8月3日,在武胜县中滩工业园区举办的武胜电商自热小火锅销售节启动仪式上,由武胜...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