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画帘承载大梦想
□武胜记者站 陈本刚
竹丝、蚕丝、画笔、针线……谁也不曾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经过武胜县飞龙镇卢山村民间艺术家的加工,就成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竹丝画帘,为武胜县捧回了“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展金奖”,贴上了“中国竹丝画帘之乡”的标签。不仅如此,在民间艺术家们的带领下,许多村民转而从事竹丝画帘创作,不仅传承了技艺,壮大了产业,还让村民鼓起了腰包,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起死回生 竹丝画帘发展迎转机
竹丝画帘,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武胜县传统的民间工艺。画帘采用慈竹为原料,经过破竹成块、挤成竹片、拉成细丝等七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然后用蚕丝将竹丝串联起来,再在竹帘上作画,竹丝画帘因此得名。
由于工序繁杂、工作性质枯燥,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受金融危机等市场影响,竹丝画帘销售直线下降,工人们也纷纷下岗转行,该画帘面临消失的困境。
2013年,武胜按照“一三互动、农旅结合”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也给竹丝画帘产业带来了生机。武胜艺人许祖金接手竹丝画帘产业,并在飞龙镇卢山村张家院子建立竹丝画帘展馆,重振竹丝画帘产业。
为全面了解这一产业,许祖金到处拜师学艺,远到北京、山东,向专家前辈们请教作画技巧,邀请他们回乡指导;近到乡间竹林农家,亲自选材、寻找织机和绣娘,并掌握竹丝画帘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竹丝画帘产业链和人才链重新连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许祖金的带领下,通过几年努力,竹丝画帘产业在武胜再次发展起来。
涅槃重生 传统产业在创新中发展
“第一次见到竹丝画帘,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祖金说,将竹丝制成竹帘,然后在上面作画,这种方式很特别,如果让这样的特色产业消失,未免太可惜了。
记者近日见到许祖金时,他正在竹帘上绘制小平同志的肖像,一身黑布衫,看上去文艺范儿十足。调色、上色,一笔一画有条不紊、游刃有余……许祖金介绍,在竹丝帘上作画与在纸上作画相比,难度大了很多。他指着画帘说,“在纸上作画,既可以轻描淡写,也可以浓墨重彩,然而,在竹丝帘上作画却显然不同,决定一幅竹丝画帘作品质量的好坏,主要看颜色是否均匀。在竹丝帘上作画,讲究轻和淡,画笔上既要有颜料,下笔的时候又不能过重,要薄薄地画上去,再一层一层地铺开,这对画师的技术有着很严格的要求。”
与此同时,武胜艺人创新创作方法,将刺绣和绘画技艺相结合,即便没有美术基础的农家妇女,只要严格按照画师提供的样本,也能在竹帘上绣出精美的图案。闲暇时节,绣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在欢声笑语中绘就竹丝画帘,让“卢山绣娘”成为武胜乡村旅游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开创了居家就业的新渠道。
工匠精神 竹丝画帘成武胜闪亮“名片”
许祖金常说,凡是出手之作皆要精品。
制作竹丝画帘这七十二道工序,每个工序全部是纯手工制作,之前从没有人能全部独立完成。但现在,许祖金早已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且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从不马虎。
单打独斗,差点让竹丝画帘产业发展走向死胡同,濒临消失。正是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走产业化道路,就成为武胜竹丝画帘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许祖金成立了武胜县竹丝画帘产业协会,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广泛吸收当地群众加入竹丝画帘生产制作中,不仅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传承,更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正是有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艺,竹丝画帘成为游客眼中的“香饽饽”。
如今,武胜竹丝画帘品种也呈现多样化,竹丝绣画帘、竹帘水彩画、大型竹帘屏风等,成为美化家居、馈赠亲友、收藏留念的佳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武胜乡村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琴)7月3日,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受高空切变及低层辐合的共同影响,7月2日20时至3日11时,广安市西部普降中雨,局部大...
武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