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改变命运的高考

广安日报 2018-06-08 02:27 大字

□张相国 口述 本报记者 王林 整理

6月5日,距离2018年高考还有两天,我的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按理说,高考对于我这个72岁的老人来说,没有多大关系。但回想起40年前的那场高考,我仍心怀感激,它让我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我出生于武胜县龙女镇白沙村一个农民家庭,祖辈都是庄稼人。在我4岁的时候,父亲就把我送进私塾。那时,与我同龄的其他孩子,还在田里玩泥巴。

在私塾上学时,老师教我认字、算数。在初小招生考试时,我的知识面,比同龄的孩子都广。全村170多个适龄儿童,只有15个上学名额。我顺利通过“1个鸡蛋两分钱,10个鸡蛋多少钱?”“端午节和中秋节哪个在前?”“谷雨、芒种、秋分该种什么农作物?”等一系列面试提问。

进入初小后,算得上是真正地上学了。老师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初小到高小,再到初中、高中,最后到大学,前后要花10多年。

当时我并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只有“大学就是读书的尽头,是最高学问的象征”这个概念。也就是那时起,我就揣着一个大学梦。

从初小到高中,我走得极为顺利。在那个年代,读书人毕竟是少数,同学们都很珍惜学习机会,人人比学赶超,学习氛围浓厚,班上几乎没有差生。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担任班长,成绩名列前茅。

1967年,作为武胜中心中学应届高三毕业生,我参加了当年的全国高考。由于种种原因,那年的高考,我没有被大学录取。落榜,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高考结束没多久,我的初中老师建议我参军入伍。来到部队,我把自己高中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被安排从事机要工作。在部队的生活虽然充实,但我心里还是盼望读书。服役5年后,我回到龙女镇,在村上当起了民办老师。

1977年的一天,我在广播中听到: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马上要恢复了。得到这个消息时,我激动得哭了,我开始着手复习,备战高考。当时,距离我高中毕业已经10年,当年冬季高考,非常遗憾,我没有考上,人生第二次落榜。

经过大半年的专心复习,1978年7月20日,我又一次参加了全国高考。此时我已经32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庆幸的是,这一年,我如愿考上了南充师院(现西华师范大学),就读自己喜欢的数学系。

顺利读完大学后,我被分配到烈面中学教数学,后调入武胜中学担任政教处主任,直至2007年退休。如今,我已经退休11年,每月退休工资5000余元,两个儿子在国企工作,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看到广安日报发布“我与改革开放”征文启事,我心里感慨万千。如果没有那场高考,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我就会在白沙村待一辈子,从小根植于心中的大学梦,永远无法实现。是改革开放创造了这样的好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希望年轻一代要珍惜时间,奋力开拓进取,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张相国系武胜中学退休教师)

新闻推荐

党员带头谋发展产业兴村共致富

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倾听民声。村民喂养春蚕。合作社成员进行技术指导。近年来,武胜县白坪乡裕丰村党支部按照“抓党建促脱贫...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