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华:让裕丰村民更丰裕

广安日报 2018-04-30 01:47 大字

□武胜记者站 李鸿波 本报记者 刘秦君

4月23日,记者走进武胜县白坪乡裕丰村,700余亩桑园环绕在村民房前屋后,50余亩果桑集中成片,山间桑叶叠翠,山下蚕房林立,村民往来其间,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发展了20年,产业基本步入了正轨,去年丝绸市场走俏,今年我们又增加了200多亩桑园。”行走在桑园间,裕丰村支书刘光华掩饰不住兴奋,“目前正是桑树管理关键时期,再过十来天就可以养殖春蚕了。”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武胜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养蚕几乎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之一。但前些年随着生丝价格低位徘徊,加之劳动力大量外出,武胜蚕桑业一蹶不振,刘光华也随着外出打工的浪潮离开了裕丰村。

“外边再好,也不如家乡啊!”1998年,40岁的刘光华返乡后,高票当选为裕丰村村主任,连任6年。2003年,他又当选为村支书,一直干到现在。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裕丰村民们眼中,刘光华上任后“烧”得最猛最旺的一把火,就是将裕丰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了。

“当年,乡上要求每个村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一个主要产业,我们就想能不能在养蚕上做文章。”刘光华说,养蚕必须栽桑,恢复桑园是第一步。1999年,国家在四川等省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试点,拉开了退耕还林的序幕,刘光华感觉机会来了。

“按照当时的生态林补助政策,对退耕户给予每年每亩230元的现金补助,按8年计算。”白坪乡党委书记田明介绍说,“与其他人只看到这笔补助金不同,刘光华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奠定了裕丰村发展蚕桑产业的基础。”

从2005年到现在,刘光华引进并组织全村老百姓密植桑园近千亩,还成立了裕丰蚕桑专业合作社。

说一千道一万,如果蚕茧没有销路,增收致富无从谈起。为此,刘光华多方奔走,最终与武胜县安泰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订单养蚕协议,明确裕丰村种植的桑树用于养蚕,安泰公司为村民免费提供蚕苗,产茧后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收购,这彻底消除了村民养蚕的后顾之忧。

销路不愁了,如何在蚕茧质量上做点文章?刘光华一直在思考。

尽管武胜县是全省优质蚕桑基地县,但传统的养蚕技术还是束缚了蚕桑产业化进程。刘光华带着养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次次外出,多方请教,系统学习养殖技术,并将所学知识在全村传授推广。

在该村小蚕共育室,刘光华给记者介绍了养殖新法—小蚕共育。他说,小蚕共育就是将小蚕集中在共育室饲育至四龄起蚕,再分发给养蚕户饲养的一种分段养蚕法。

记者看到,共育室配备有专用桑园和饲养员,还有完备的消毒、控温设备。“采用小蚕共育技术后,每张蚕种节约成本约40元,节约劳动力约6个,而且产茧形大、全茧量增加,每张种蚕茧产量提高4.62公斤,比非小蚕共育增加15%左右。”刘光华言语间颇为自豪,“目前我们村是全县唯一具备小蚕共育技术的村,而且与传统的只能养春蚕相比,我们已经实现了四季养蚕。”

解决了销路和技术难题,村民的积极性也随之调动了起来,加入裕丰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也从开始的20多户增加到目前的178户。

“按照去年一张蚕纸平均产茧45公斤,每公斤49元计算,全村去年400张蚕纸,就实现了88.2万元的销售收入,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5000多元。”刘光华说。

尽管现在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在刘光华看来,让群众吃饱穿暖仅仅才走出了第一步。“未来,我们还将发动村民利用桑树间隔的闲置土地,扩大桑园林下种植规模,种植猴头菇等经济作物,为大家带来更多收入,让裕丰村民更加丰裕。”刘光华对未来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巾帼建功铸辉煌

□武胜记者站李鸿波“帮助妇女享受小额财政贴息贷款,发放申贷资金7836.6万元,扶助1198名妇女成功创业,辐射带动6100名妇女实现就业……”4月22日,武胜县妇联主席唐凤翔用一组数据,总结了该县近年来妇...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