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面实习
□唐云峰
初识烈面,是在1984年春,我师范毕业前到烈面小学实习。
那时的烈面场镇,是嘉陵江西岸有名的一座古镇。旧志载:“(嘉陵江)至烈面溪,夹岸绿漪,柔荑深邃,市街迤傍西岩,鸳瓦嶙嶙自山中出。碧口山药、东河木材,商货軿集,交易频繁,为河西巨镇。”一条长约一公里的老街,在烈面溪左岸的台地上,沿溪由西南向东北一字展开,直抵嘉陵江边。街道两旁店铺一间挨着一间,密密匝匝的。当我们一群青年男女背着行李走过老街,赶场买这买那的村民和沿街铺面里的居民,不时投来好奇的目光,有的还交头接耳、指指点点、抿嘴偷笑。在老街中段,右转走出一条小巷子,眼下即是烈面溪。溪对岸一座山头高耸,枕江傍溪,绝壁如削,气势巍峨。山上树木蓊郁,青瓦隐隐,十分宁静。那里,就是我们实习的目的地——烈面小学。
顺着宽阔的石梯往下走,溪水入江处,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将老街与小学连接起来。站在桥上,回望老街,阳光下,一排排吊脚楼挂在悬崖边上,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紧紧勾连,相挽相靠。青瓦屋面如片片青云,伴着袅袅炊烟、习习江风,飘荡在嘉陵江畔。烈面溪水清澈见底,嘉陵江水碧波荡漾,每有轮船上下,驶过溪口,汽笛长鸣,激起的浪花渐渐化为涟漪层层散开,搅动江水、溪水中吊脚楼的倒影歪歪扭扭,回环往复,水面岸上,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偶尔一两只白鹭从溪中石头上或草丛中或竹梢头一飞冲天,如一道白光划过老街上空,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不觉看得呆了。如今,溪已填平成了街道,吊脚楼早已被座座高楼所取代,江水因东西关电站的建成而消退,城镇面积也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但我仍然觉得那时的烈面场、烈面溪好美、好看。
跨过石桥,登上石阶,迈步进入烈面小学大门,我们就开始了实习老师的生活。我被分配到五年级任实习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指导老师姓王,中等个子,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说话幽默风趣,指导尽心尽责,毫无保留,让我受益匪浅。实习生活充实忙乱,渐渐由最初的兴奋而归于最终的平淡。
到校不久,我们全体实习老师组织所教班级的学生搞了一次春游野炊活动。那是一个星期天,大家背着锅碗瓢盆和各种食物,唱着歌儿渡过嘉陵江,来到下游约两公里处的中坝,沙石零乱的长滩上顿时热闹起来。滩上野花星星点点,菜花团团簇簇,映衬着孩子们红扑扑的笑脸;只只沙燕上下翻飞,与孩子们放飞的风筝相互追逐;浅水泛着波光,卵石千奇百怪,江上轮船来往,声声汽笛把孩子们的歌声笑声送往远方……中午时分,在滩上追逐打闹玩得尽兴的孩子们开始埋锅煮饭炒菜,长滩上炊烟四起,笑语连连。他们有的技术娴熟,俨然行家里手,有的手忙脚乱,满头大汗,有的半天生不燃火,有的烧煳了锅,有的炒菜忘了放盐,有的煮成了夹生饭……那是实习生活最为开心的一天。后来我在武胜师范附小任教,也组织过这样的春游野炊活动,孩子们都十分喜欢。现在的学校都不怎么组织这类活动了,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每每回想起过去带学生春游的乐趣,我就会为现在的孩子们抱憾。
那时候,学校老师们的生活还比较艰苦。有位曹姓副校长,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买来煤炭在学校的空地上自己打制蜂窝煤。我们实习老师没有课时,只要遇到他打蜂窝煤,大家都会去帮上一把,算是搞了一次义务劳动。后来,我在县城机关工作时,与他的女婿女儿都成了好朋友。去年有一次在武胜聚会,偶遇曹老师,聊起当年打煤球的事,他还开心地说记得记得。
实习期间,为了打发春夜的寂寞无聊,我们常常邀约一起去烈面场镇的大礼堂看电影。看过些什么电影现在一部也记不起来,但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们嗑瓜子的声音却深深留在了记忆中。那时候,无论是县城还是较大点的场镇,放电影时,大多数观众都会买上一袋瓜子,边看边嗑。每当电影静场时,黑暗中那“嚓嚓嚓嚓”嗑瓜子的声音特别清晰。电影散场时,留下满地的瓜子壳。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只不过是电影厅更高档了,嗑瓜子改成嚼爆米花、喝可乐果汁儿了。
我到广安工作二十余年了,再也没去过烈面小学。这次“两江行”采访组赴烈面采访,我又未能参与,甚是遗憾。下次再去烈面时,一定去当年的学校看看。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党组织信他一个党员一颗星,每颗星星亮晶晶。王紫元说:“我应该就是党组织派我在跃进村发光的那颗星。”城里娃——大学教工——村官。人生三步曲,跨度多么大。王紫元从去年广安职业技术学...
武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