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面溪畔有生泉读《乡村纪念馆》

广安日报 2018-03-11 03:29 大字

□蜀东泊客

【作家名片】

吴生泉,笔名土歌,四川武胜人,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武胜《龙女湖》杂志编辑。作品散见《散文诗》《少年文艺》《星星(散文诗)》《西南商报》等报刊,有少量获奖或收入选集。

曾在一本文学刊物上看到一段文字,大意是嘉陵江从上游方向南充流经下来,进入武胜境内时,遇到其右岸阶地呈缓坡状,祖辈们便“逐水而居”,最初人不多,房屋也少,短短的一排,起名“列面”。后来人气渐旺,房屋沿岸边的上下游延展,直到跨过四条小溪,遂成为“烈面”。

二十多年前的幼时印象,烈面镇标志性建筑物是烈面中学。中学在一溜散乱、低矮而破旧的街道民居尽头,不显山露水地存在着。只有你走进校门,才会发现围墙里面,还隐有来自武胜县整个烈面片区的几千莘莘学子在与嘉陵江为伴,借蜿蜒逶迤奔腾不息的江水将他们的梦想日夜不停地送往远方。就在烈面或烈面中学在脑海中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模糊和淡远,以至于要稀释为一个空洞的名词时,却因为一册文学作品,又勾起了自己遥远的儿时回忆——《乡村纪念馆》,作者吴生泉,烈面中学教师。

吴生泉的名字,二十多年前就出现于《南充日报》副刊了。但出门在外,加上孤陋寡闻,直到前几年,可以在网上读报了,才发现吴生泉的文字竟然频繁地出现在报刊杂志上。一个美女编辑曾说,吴生泉现在的作品和他原来的相比,确实大不相同,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了。吴生泉出生、成长于烈面镇,外出求学归来分配到烈面中学教书育人,一直是地道的烈面人。他业余从事写作时,起网名土歌,语言文字走的是四川流沙河、云南陈衍强等的写作路数——土得有滋有味的方言,用以写乡土、乡人、乡亲、乡事、乡情。出版文集时,也起书名《乡村纪念馆》。文章篇幅短小,大多数千儿八百文字,如《早早饭》《纳凉》《月亮坝里车谷子》《暖暖的烘笼》《打糍粑》《抬脚》《时光深处的茅草屋》《连枷翻飞》《记忆中的风箱》等,囊括了几十年前整个川东乃至四川、西南很多地方乡下不可或缺的农具、生活用品和时令节气。随着时代变迁,城乡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改善,这些伴随祖辈世代农耕居家的家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力等先进科学技术不断造福于社会开始,已经渐渐远离现在的生活,成为只可回溯的记忆了,这时推出“乡村纪念馆”,有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是时候”。

有时听到读者佩服吴生泉,说“你的大作随处可见”,其实他的文章,并不是这几年井喷出来的。吴生泉多年前已草成很多文字,现在不过又回头去重新修改后投稿、发表而已。犹记得他在一个周末送书来,收下未签名的《乡村纪念馆》后,因为他平时多在烈面上班,而我们同是烈面片区老乡,平常难得在一起,就邀茶聚,他却行色匆匆,说另外找时间喝茶。想到他是一方文人中工作、生活、赚钱、写作甚至刊物编辑几不误,忙并快乐着的人,也就罢了。

吴生泉的身影转过街角就不见了。其实,我们这几年零零星星还是接触、交流过的,有两次从市上参会返回,揩油坐他的车,闲聊中谈到有人建议只要条件够了还是应积极向上级作家协会靠拢等话题,也探讨在写作中对文章的情感把握。近年来,吴生泉在《散文诗》《语文报》《少年文艺》《星星诗刊》《西南商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获得了若干奖项。2017年将散落于四方八面报刊的文字编撰成册,《乡村纪念馆》正式出版,还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成为“淳风派”散文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才良老先生在《淳风诗词选》中说,烈面片区,诗人甚多,诗词文化积淀深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武胜县文联专职副主席尹才干在该书的序言中也说,自清以降数百年来,经过烈面十余代诗人的不断努力,诗心相袭,诗意相传,说民众话,抒民众情,写民众诗,已经形成了“缘事而发、朴实淳厚”的诗风。《乡村纪念馆》的文字,兼具散文的形式、诗歌的内涵,是一篇篇晶莹剔透、清浅透明、朴实淳厚、生活味浓的散文诗章。

后记《找些话来说》中,吴生泉解释了他作品短,是“小散文”的原因。当下写作,有的作者认为要长篇大论,才能得到关注,才会引起轰动效应。事实证明,能让读者记住的,往往是“短和小”,甚至是绝句之类诗词。那些动辄洋洋洒洒数十上百万言的巨著,让人记住的也多是书名或者少有的精彩片段而已。

新闻推荐

疏堵治乱、智能交通这些措施让咱不堵心

记者张云2月28日,记者从兰州市交通委召开的2018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兰州市将完成轨道交通试运营评审,新建港湾式停靠站30处,鼓励发展各类新能源电动汽车2000辆,鼓励定制客运新模式发展,...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