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贫困村的嬗变

广安日报 2017-11-23 02:09 大字

□武胜记者站赵倩

初冬,走进武胜县中心镇大通村,成片移栽的晚熟柑桔基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新修成的便民路延伸至各个院落。

大通村第一书记余静,心里乐滋滋的。11月20日一大早,他便来到村里,准备对几家重点帮扶对象进行走访。当天,他进村“唠嗑”的第一个对象便是年近六旬的张建国。

远远的,余静就看到张建国在清扫院坝,房前屋后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是一年来,张建国在脱贫攻坚帮扶小组的引导下养成的习惯。

“路修好了,我这里现在随时都要准备迎接从成都远道而来结对帮扶的‘客人\’。”张建国笑着说,作为大通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立志在明年摘掉“穷帽”。

“我住的是百年老屋。”站在石板铺就的院坝里,张建国动情地回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村集体食堂。因为道路不好走,很多人搬走了,只剩他和八十多岁的母亲守在这里。“住得偏僻,路又不好走,我们半个月都难得赶一次集。”张建国说,以前,他天天憧憬着便民路修到家门口,那样下雨天出门就不会满脚稀泥了。如今,便民路通到了家门口,实现了他和家人多年的愿望。

前不久,四川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张海东一行又来到定点联系的大通村进行走

访、帮扶。在张海东看来,大通村村道沿途溪水潺潺,古树参天。远处,晚熟柑桔基地已经开沟作厢连片发展。如果不是张建国家那幢陈旧的“百年老屋”和弯弯曲曲的泥巴路,他一点也看不出,这个秀丽小乡村竟然是一个贫困村。

“如果把这里的风景,打造成为脱贫元素就好了。”实地考察结束后,张海东觉得,发挥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援建大通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院落打造,加强产业规划,把大通村打造成独特的美丽文化乡村,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要致富,先修路。”为解决大通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四川师范大学捐赠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改造乡村道路。此外,学校还将结合大通村的文化特点,发掘历史文化,实施传统院落改造;派遣大学生到村上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行活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在四川师范大学的帮扶下,大通村逐渐变了模样。

在余静的工作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今年以来大通村扶贫项目的落实情况:2017年县级部门下达交通建设项目2公里,全面完成;全村9口山平塘完成整治,新修蓄水池5口、渠道1.6公里;建设垃圾

池10口;扩建村卫生室、文化室、电商超市、文化广场、村史馆、公共厕所,电商超市已经建设完毕,宽带网络和有线电视信号已开通……不到一年时间里,大通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像张建国家之前那样的石板路已经很少看见,取而代之是宽阔整洁的村道。在村图书室里,书籍琳琅满目,成为村里小孩子最爱的去处。

“准备再用一年时间,带领大通村整村脱贫。”余静说,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关键是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民们真正富起来。如今,在村里,有大通村村干部和他一起努力;在村外,有像四川师范大学这样的队伍支持。

“四川师范大学为村里捐资50万元,25万元已经用来建好了5公里便民路,余下25万元正在改造3个传统院落。”余静说,接下来还有更多的项目会在村里落地开花,属于大通村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

据了解,目前,大通村引进业主发展蔬菜产业700亩,辐射带动全村86名群众就业。规划种植300余亩晚熟柑桔,基地已完成土地调型、改土培肥、放线打窝等工序。从浙江引进的茶叶生产业主明波在7组、9组发展白茶100余亩,引进业主明文春发展桂花园70亩。

新闻推荐

武胜将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

本报讯(武胜记者站夏俊林)近日,记者从武胜县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评审会上了解到,该县将依托白坪—飞龙新农村示范区优势,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区。据了解,白坪—飞龙新农村示范区辖白坪乡、飞龙镇、三...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