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坪滩第一泉龙洞水

广安日报 2017-10-29 01:28 大字

左为龙洞,右为龙泉。

龙洞水附近的温家渡槽。。

□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

初识龙洞水,是23年前。

那一年初夏,记者和胞兄一道,从坪滩场镇出发,经龙洞水、莲花寺、关口,步行前往武胜县石盘沱办事。印象中的龙洞水,石壁上刻有一个残存的佛像,佛头已去,但头部周边的岩壁呈朱砂色。后来听一些行家说,这样的佛像至少是清代以前的了。

佛像下方是一岩缝,围有一泉井,井水直往外溢,而岩缝里面的泉水轰轰直响。当时因口渴,便扑在井沿边喝了一口,只觉泉水甘甜,透凉到心。泉井右侧,有一洞,当地人说,那洞通到10余公里外的龙孔镇黑塘湾去了。

9月20日,“两江行”采访组到坪滩镇补充采访,记者再次前往龙洞水,然当年的石板路已变成了水泥公路。记得当年,从坪滩场出发,快到龙洞水时,是沿着龙洞水外面正沟中央的一条石板路进去的。而如今,这条沟全是杂草,当年的一块块稻田已经没有踪影,位于沟中央的石板路也不见了。在龙洞水处,如今建起了寺庙,名为龙洞水寺。

现年67岁的粟树成是龙洞水寺里的管理人员,家就在附近。他说,龙洞水位于小龙沟、帅坨寺和莲花寺三村交界处,以前往龙洞水经过的石板路是旧时顺庆府(今南充)到重庆的官道。解放前,龙洞水就有寺庙,每天过往人员甚多,香客也甚众,寺庙在“文革”时被毁,寺庙原有一古碑,上世纪70年代被抬去修渡槽了。

“这些年,到处都有公路,石板路没人走了,垮的垮,毁的毁,渐渐就没了。”粟树成说,原来的官道没了,来龙洞水的人也极少,但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办庙会时,仍有不少香客来,有的还是从南充、重庆过来的。

现在的寺庙是信众于2000年筹钱建起来的,除大殿菩萨外,他们还在泉井上方石壁上塑起了两条龙,旁边塑起了水月观音像。粟树成说:“这里泉水很旺,从来没见它断过,方圆百里也难找到这么大一股泉水。往外面溢出来的仅是极少部分,绝大部分是沿着暗洞流走了。”

泉井左边就是龙洞,打开手机电筒,发现洞内相对空旷,里侧有勉强可通人的小洞。粟树成讲,曾经有人钻过龙洞,进小洞后,里面有一块空地,有一间屋那么宽,然后又是一个小洞,接着又是一间屋那么宽的空地,如此反复下去,但就是没有人钻到底,最多的也只钻了十来间屋就没敢再往里钻了,“以前有个放养鸭群的人在这里过夜,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少了一只鸭就,听说那只鸭后来从龙孔黑塘湾钻了出来,也不知是真是假。”

从龙洞水寺庙出来,记者询问当年的官道是否还能找到遗迹,粟树成当即绕道把记者带到龙洞水寺庙上方,就在不远处的田埂上,仍可看到一段相对较好的石板路,粟树成指着说:“喏,这就是以前的官道。不过听以前那些老人说,原来的官道应该是现在的两倍那么宽。”

回到寺庙门前,记者向粟树成致谢并准备离开。不想,粟树成主动给记者提供信息:“记者同志,你们宣传龙洞水,顺便把温家渡槽也宣传一下嘛!你看,那渡槽好高,与龙洞水就隔百把米远,我们这儿还是有一些看头哦。”

其实,记者在来龙洞水的路上就看到了,那渡槽长100余米,高60余米,全由一块块条石砌成,的确是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对摄影爱好者来说,那可是一个难得的摄影题材。粟树成说,温家渡槽属于大高滩水渠左干渠,建于1976年。当时,为了修这条渡槽,坪滩镇把全镇的石匠都集中到这里了,他们自己带着米,在附近农户家里煮,“那个时候,附近每家农户都住有匠人,整整用了一年时间,才把温家渡槽修成。”

在离开龙洞水的路上,记者还有一个问题在脑际萦绕:龙洞水泉水之旺,若是开发成矿泉水,是否可行呢?

后来,记者查阅1985年版《坪滩镇志》,发现其对龙洞水这样记载:“龙洞水

……相传早年曾有龙从此洞出,故名。此地原有庙宇覆盖,岩下有泉井,甚清凉,四季流水不断,水声雷鸣,足见水源丰盛。传言此泉通龙孔黑塘,水质好,为酿造饮用佳料。其他如尽石沟二塍岩、云雾山麓,都发现有地下水,但出水量不大。”

由此可知,龙洞水实乃坪滩镇第一泉也!同时可知,龙洞水的泉水不仅是上等饮用水,而且用来酿酒,也是难得的好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于龙孔黑塘的原龙孔白酒曾闻名岳池、广安、南充、武胜一带,那酿酒的泉水,或许正是龙洞水的这股清泉呢。

新闻推荐

武胜国税学先进助推税收工作再上新台阶

日前,武胜县国税局与税收实际工作结合,积极开展“学习廖俊波同志、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创立学习小组,夯实学习基础。将廖俊波、黄大年先进事迹作为学习教材,通过发放学习资料、微信转载等方式...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