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光的古代文化遗存

广安日报 2017-07-23 01:27 大字

此处为中河坝汉代遗址。

□刘敏文/图

金光,位于武胜县西北部,嘉陵江流经其境内约19公里,以产砂金而盛名。“两江行”采访组来到金光,同行的陈天宁(原武胜县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和唐明(著名摄影家)都是武胜人,借此机会,笔者就金光境内的古代文化遗存,与两位进行了交流讨论。

前不久,唐明曾传我一张青铜剑的照片,请我为之断代,并告知这把青铜剑就在金光乡嘉陵江边发现的。从照片上看,这是一把时代特征极强的战国青铜剑,又称巴蜀柳叶剑。这种青铜剑,在发掘出来的巴渠上古墓葬中已被发现,其中一柄形如柳叶的长剑,剑锋至今还很锋利,兵器上的虎纹造型十分逼真,它表明了古代先民賨人的勇猛强悍、崇尚武力,同时也反映了賨人精湛的铸造技术。宣汉罗家坝遗址两次试探性考古掘出土的700余件文物中,也有一柄巴人的标志性兵器柳叶剑。广安市境内的武胜县匡家遗址的考古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件同类型的柳叶剑,而匡家遗址就在金光乡的对岸。虽然这把青铜剑非正规的考古发掘出土,但可以肯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在金光一带繁衍生息。

陈天宁也提醒我,十几年前曾与我一同来金光考证过几处遗迹,但我记忆模糊。他告诉我说,江边有很多的汉墓,老百姓曾在墓中发现过大件的陶器,大背篓也只能装一件。

从金光考察回来后,我又将以前对嘉陵江考古调查的资料仔细搜索了一遍,还真发现了一些与金光相关的记载。如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万靖先生发给我的《嘉陵江渠江田野考古调查工作日记》中有载:“2009年4月19日,星期天,雨转晴。人员:万靖、李江涛、田达武。上午在住处查看了与武胜相邻的岳池县境内的嘉陵江沿岸地图,初步拟订出嘉陵江岳池段的调查计划,争取一到两天内结束该段的野外调查。午饭后赶至金光乡茶山村、吊楼村沿江一带阶地进行调查。14点,在茶山村七组雷家坝及附近村民家中发现有汉砖。经访问,得知所发现汉砖均出土于雷家坝后坝子,村民数十年间在该地不断挖出汉砖。确定雷家坝后坝子为一处汉代墓地,分布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在对雷家坝后坝子进行调查期间,在阶地东侧边缘(靠江)发现一处窑址,部分窑壁仍存,窑内及红烧土堆积中存在有大量汉砖,暴露面宽2.8米、深1米,确定为一处汉代窑址。15点20,在与雷家坝隔小溪相望的中河坝靠江一侧边缘采集到一枚石网坠。该坝子地表耕土之中灰、红陶粒及瓦片随手可捡,但未发现较完整的早期陶片。”

万靖先生的这篇日记,与陈天宁所说的线索基本相同,并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得到了确证。此外,万靖先生还在日记中记载了金光乡吊楼村5组中河坝汉代遗址的发现经过:(2009年4月19日)约15点40,在中河坝东部(靠江)边缘断面上挖刮出大量陶片,确定中河坝沿江一带为一处古代遗址。暂将其命名为中河坝遗址,年代初断为汉,分布面积约30000平方米。遗址地层从断面上看至少可分四层:第一层为细砂耕土,很松软,厚约70厘米;第二层为灰褐色砂土,较紧密,厚约30厘米,其内夹杂少量陶片及青瓷碎片;第三层为灰色砂土,紧密坚硬,厚约30厘米,其内夹杂黑褐色粗砂陶片、灰色夹细砂陶片及石片石块等;第四层为灰黄色砂土,更为紧密坚硬,厚40厘米以上,其内夹杂少量灰色陶片和石块。

遗憾的是,这次“两江行”到金光采访的时间短而考察的点位又太多,我们无法对这些古代文化遗存逐一进行实地踏勘,所以只能通过所闻和一些现存的资料来小结成文,以期让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在“两江行”采风中体现出它存在的价值。

新闻推荐

清理市场主体名称库着力解决企业“取名难”

本报讯(刘华武胜记者站陈本刚)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对字号名称的需求快速增长,企业“取名难”问题日益凸显。为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难题,连日来,武胜县工商质监局对辖区市场主体名称库...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