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灯儿”和“搞灯儿”
□夏孟珏
“扮灯儿”和“搞灯儿”这两个方言词语在川东北一带至今运用较广。
看到一些人做事不够严肃认真时,有人就会颇为不满地说:“你这是扮灯儿啰!这么做要戳拐哟!”
嘱咐别人要认真细致把事情做好,往往会语重心长地说:“这个事情事关重大,扮不得灯儿哈。”
发现事情完成得很不理想或彻底搞糟了,往往会训斥做事的人:“你这是搞的啥子灯儿?把事情搞成这个样子!”
发现别人做的事情无意义,劳而无功,会失望地说:“你硬是在搞空灯儿啰!”而当自己做了劳而无功的事,则会自我解嘲说:“哦嚯!搞空灯儿!”
“扮灯儿”和“搞灯儿”这两个方言词语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究其源头,它们都与本地古老的民俗娱乐活动——“跳灯”有关。远古时候,为庆贺丰收或佳节,有时是为祭祀或驱邪,人们在平地上围着灯火边歌边舞,就称为“跳灯”。“跳灯”活动后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民间大家都可以参与的通俗“跳灯”活动延续传承,到了近现代演变成节庆时街头表演的“车车灯儿”之类的娱乐活动;另一方面是逐渐向表演性观赏性更强发展,演变为有故事情节的“灯戏”,到清代成为川剧的一个重要门类。
灯戏和车车灯儿原在川东北一带非常流行。广安地方志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灯戏演出活动,以其轻松活泼、诙谐风趣而雅俗共赏,广受欢迎。灯戏正剧较少,多是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喜剧。内容多以嘲笑讽刺贪婪、卑鄙、丑恶,揭露封建礼教和迷信,鞭笞各种社会恶习和歌颂劳动人民的善良、勤劳、智慧为主。角色以丑角、摇旦为主,表演较接近生活,多跳跃性舞蹈动作,具有轻松喜乐,活泼开朗的特点。车车灯儿呢,实际上是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又被称作“逗幺妹儿”或“跑旱船”,主要表演者二人,一人饰“车幺妹儿”,一个小花脸(丑角)饰艄公。有些表演还增加了四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在前面引导。据说,早先的“车幺妹儿”是由男角反串,新中国成立后才直接由女角扮演。
半个世纪前,除了动乱那十年,每逢春节期间,在县城和场镇的街头,就有车车灯儿表演,而往后则没见过了。我青少年时看到的车车灯表演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每逢春节,广安街头热闹非凡,舞龙、舞狮、打连响、采莲船及车车灯儿一齐上阵,街道两旁的观众看得兴高采烈。车车灯表演来了,所到之处,往往赢得一片欢笑。一个姑娘穿着彩装扮成“车幺妹儿”,肩上挂着竹绢制成、下面无底的轿子,扭着十字步行进;一个涂着花鼻子、戴着胡须的丑角扮的艄公,蹦蹦跳跳地在前面引导。在载歌载舞的行进过程中,二人不时对唱对白,互相挑逗。其唱词和对白多是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的谐趣之词,无不喜乐风趣、诙谐幽默。随着唱词和对白,车幺妹儿摇摇摆摆,做出前俯后仰动作,现出娇羞忸怩之状。其舞步和表演突出一个“跩”字(因此“车车灯儿”在某些地方被称作“跩花灯”),二人相互调笑逗乐,惹得观众开怀大笑,欢乐无比。
无论是灯戏还是车车灯儿,表演者都要进入那种喜乐风趣的“扮”(表演)的状态,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庄重不严肃,甚至是“浮浪轻佻”的,用我们广安方言来说就是“嬉尔壳尔”“张势妄狂”的,大概就是这样,久而久之才产生了“扮灯儿”的说法。想必,“扮灯儿”这个方言词语最开始时,只单纯指表演灯戏和车车灯儿,后来才逐渐引申为指做事情不认真、不踏实、开玩笑的、“搞起耍的”这种情况。广安方言往往将“做事情”说成“搞事情”,所以再后来,又由“搞起耍的”这个意思发展出了“搞灯儿”这个方言词语。
生活艰辛,工作压力大,要放松,想娱乐,在适当的时候适度地开开玩笑,扮扮灯儿,释放压力,轻松一下,这自然无可指责。然而,搞工作,办正经事情,则必须认真细致,尽力搞好,开不得玩笑,扮不得灯儿,乱搞灯儿到头来终究是要吃亏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定春)“‘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项目的开通,海关和建行真为我们进出口企业办了一件大实事。”3月10日,四川俊...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