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台”与“腰台”
□夏孟珏
现在的很多广安人口头语言中还常在用“幺台”这个词。
“幺台”本来是指戏剧的最后一幕。高于地面的四方平地被称为“台”,演戏当然就要在土石筑成的固定高台上或临时用木板搭成的戏台上进行,观众才好观看。于是,慢慢地,“台”就成了戏的量词,演一出戏,就被人们说成“唱一台戏”。至于为什么不说“演”而要说成“唱”,那是因为过去的人特别在意演员的唱功,老戏迷往往爱摇头晃脑地欣赏演员唱腔中所表达出的悠悠韵味,这是真正懂戏的表现。
流行于广安,乃至整个川渝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是川剧,川剧一台戏的结束以前的说法就叫“幺台”(不知其他剧种有无这种说法)。究其来源,大概是这样:“幺”者“一”也,如“幺鸡”就是“一条”。“一”是数字中最小者,“幺”引申出“小”的意思,如我们广安人乃至四川人称呼的“幺舅”“幺儿”“幺姑娘”,即最小的舅舅、最小的儿或女,而其后就再也没有了。由此,“幺”在四川方言中就有“末了”的意思。一台戏演到即将结束的时候,就意味着剩下的内容不多了,剩下的时间很少了,这正好与“最小”之意吻合,而“最小”又刚好与“结束”之意吻合,故谓之“幺台”。久而久之,人们的口头语言中,就有人借“幺台”的这个意思来表示事情的终结、收场。如:
想参加的事恰好没赶上,就叹息:“早不来,晚不来,走拢就幺台。”
有人感叹人生:“人生就是大舞台,人人都走台上来。无论台上唱多久,没有哪个不幺台。”
预感到事情将出现很糟糕的结局,往往会感叹:“哎呀,这个事情哪们幺台哟?”
突然出现了特别严重的情况,来报告的人往往惊恐地嚷:“不得幺台了,出大事了!”
“幺台”一词还常常以“幺不到台”这个否定形式出现,其本意是,戏剧终场,观众热捧叫好,掌声不息,演员鞠躬回礼,久久下不了场。而人们往往是用其比喻意义,劝人制怒:“你就少说两句嘛,再这样吵下去,恐怕幺不倒台哟!”
“幺不到台”还有个用法,用于讽刺,属于反语修辞。表面上是说对方能干,但其实说的是反话:“看他那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有啥子幺不到台嘛?”“以为他老汉儿(父亲)当了点官就幺不到台,结果怎样?”
在本地乡土方言中还有一词与“幺台”同音,即“腰台”(常常有人误写为“幺台”),它属名词,前面还需带一动词。这两个词在本义上就有区别:“腰台”是指一台戏的中途,而“幺台”却是指一台戏的结束。
“腰台”带动词“打”:“打腰台”意思是中途加餐,即两顿正餐之间,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方言中有时也被说成“过午”)。早先,富贵人家养尊处优,往往两餐之间都要“打腰台”,吃的当然都是少而精的好东西,补养身体。请人修房造屋和干农活,劳动强度大饿得快,主人家通兴准备吃食,给干活人“打腰台”。吃什么就看主人的家境和大方程度。有的是吃点稀饭或者粑粑,有的是一碗醪糟汤圆,甚至还加一两个荷包蛋,也有些是一些腌卤肉或皮蛋之类,外加一壶酒。
“腰台”带动词“送”:“送腰台”就是去给干活的人送这种吃食。早先乡下,最常见的是栽秧、打谷期间,半晌午(上午10点多)和半下午(下午4点多)就要给干活人“送腰台”,吃食送到田间地头,干活人借“打腰台”休息一下,吃完又继续干活。
“打腰台”“送腰台”的起源也与戏剧有关。以前,有钱人家请来戏班,搭台演戏,常常白天晚上连着演出,演员除了正餐吃饭以外,演出中途,即方言说的“半腰中间”,主人家也要供给演员吃点东西,所以叫“打腰台”。主人家送东西来就叫“送腰台”。有的富豪人家“送腰台”不光送吃食,还要附带送些奖励物品,如红绸、绢帕之类。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农历新年上班伊始召开的全市工业经济暨招商引资工作会,对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进行再推进再部署,号...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