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川东周末》

广安日报 2021-04-04 00:54 大字

□苏明朗

曾听一些报界人士说其读报习惯,往往是先浏览所有版面,再把副刊留下细细品读,之所以如此,乃因一份报纸的副刊体现了这份报纸的文化品位。广安地灵人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许多报刊削减文化副刊版面时,广安日报社坚持《川东周末》副刊版面不减,每周一期,已坚持了20年,出刊至1000期。其间,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工作,经历颇多,比如参与编印《川东周末文集》、参与策划组织“两江行”大型采风活动,比如直接参与《川东周末》的策划、组稿等编采工作。

我与报纸副刊结缘要上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为读书时写写画画并偶有作品发表,1992年,广安县委办县报《广安报》时有幸加入。彼时,报纸组版的工序是编辑编好纸质稿件后,组版编辑根据稿件字数在画版纸上画版。《广安报》创刊时就有文艺副刊,叫“涵虚园”。记得在编辑某一期副刊时,那时大家都经验不足,组版编辑把编好的稿件摆来摆去始终剩一点空白,见此情况,我急就章写了一首短诗补白,主题好像是思念故乡的。当时报社的一位领导见后予以肯定。

之后,在《广安时报》(后改为《广安日报》)当记者,由于兴趣爱好使然,也是副刊的“拥趸者”。再以后离开了新闻行业,2010年底,兜兜转转,又回到广安日报社工作。当时,中国报业尚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广安日报社除日报外,还办有以《川东周末》为引领的《川东都市》,每周出刊6期,每期8个版。按照党组分工,我分管《川东周末》《川东都市》的编采工作。由作者角色变为组织者角色,说实话,我内心颇有赶鸭上架之感;加之当时编辑记者就10多个人,而每周要刊发的报纸版面达48个,稿件吞吐量大,人少事多矛盾十分突出,能否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办好报纸,我内心十分惶恐。但是任务在身,怎敢退缩,于是诚惶诚恐全力投入到两张报纸的编采工作之中。

投入工作后,印象最深的是解决缺稿困难。好几次有编辑开玩笑说报纸要开“天窗”了,我观察到主要原因在于仅有的几个记者和编辑未形成联动,记者不明白编辑的思路,编辑不知道记者在写什么,只有就稿编稿。症结找到后,我与川东周末编采中心几位编采经验较为丰富的同志商量,学习《华西都市报》等大报做法,每周开一次例会,要求记者至少报两个采访选题,鼓励编辑报选题,大家一起讨论确定选题,以及采写的角度、方向等。通过这种简单办法,沟通了编、采两方的信息,提高了编采效率,较大程度地缓解了“稿荒”问题。期间,有次与省内同行交流,他们了解到我们10多个人就办了一份周六刊、共48个版的报纸时,颇为惊奇。

缺稿困难解决后,如何提高宣传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群策群力,讨论决定围绕中心工作,加强服务,以主题宣传为引领,提升宣传质量,扩大宣传影响。在原有特色栏目外,加大对教育、商业流通和房产、车市等行业的宣传、服务。在主题宣传上,较出彩的是“走近重点工程”系列报道,取得了较好宣传效果。在大家的心目中,认为副刊主要刊登文艺稿件,我们突破固有思维模式,主动介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宣传。当时广安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大项目建设,我们精选了兰渝铁路、广安港等有代表性的项目,采用当时都市类报刊流行的大特写、大纪实报道模式,图文并茂,以整版推出了《兰渝铁路: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渠江开大船》等一批深度报道稿件。其中《兰渝铁路: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还获得了省级新闻奖。那几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虽累却十分愉快,大家进步很快,川东周末编采中心选送作品参加四川省报纸副刊作品奖、中国城市党报好新闻(副刊)等奖项评选,每次都收获颇丰。

十年一瞬,恍如昨日。参与副刊编采的经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难忘记忆。后来根据报业发展需要,2012年12月,《川东都市》停刊,但《川东周末》依旧保留,经过几年的发展,它变得更纯粹、更雅致,成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重要平台,成为对外宣传广安的重要阵地。

(作者系广安日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曾分管川东周末编采中心。)

新闻推荐

免费发放鲜花 倡导文明祭祀

扫墓群众领取鲜花祭祀已故亲人。志愿者向扫墓群众免费发放鲜花。3月31日,前锋区志愿者向扫墓群众免费发放鲜花,倡导鲜花祭...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