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着《川东周末》这枚橄榄
□老童
在这和煦的日子里,《广安日报》文化副刊《川东周末》就要出刊1000期了。于我而言,《川东周末》像枚橄榄,嚼着它,先苦后甜,嚼着嚼着就会嚼出人生百味。
2001年9月,组织安排我到广安日报社任党组书记、总编辑。彼时的《广安日报》,还不是名副其实的“日”报,一周六期,周一到周五为时政新闻,周六出《川东周末》,周日休刊,而且是黑白印刷,偶尔套红。当时,市委明确要求,《广安日报》要尽快由传统的新闻纸向现代媒体转型。为贯彻市委指示,报社党组研究决定,《川东周末》先行试验,从报纸的“面子”做起,由黑白改彩色,同时在“里子”上通过扩版让报纸内涵更丰富,传播广安有特色的文化,增添广安文化的魅力,提升广安文化的实力,并把改版的这一期《川东周末》作为广安日报社的第一张彩报推出。于是,经过精心策划和采编准备,2002年1月26日,广安日报社第一张彩印报纸、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先生题写刊头的《川东周末》,闪亮登上了广安的宣传文化舞台。这张彩报,出之不易。多的不讲,单说印刷,就百转千回的。当时,承印《广安日报》的印刷厂,只有几台轮转胶印机,不能彩印,只能印刷套红报。要印彩报,联系了川渝几家印刷企业,最终交由便宜又快捷的成都商报印刷厂。出报的头天晚上,我和副刊部的几位编辑,守在印刷厂车间的机器旁,看着轮转机上如彩虹般滚动的报纸,个个心花怒放——因为我们实现了本报报业史上的一个“第一”。
2002年1月26日,距今已过去整整19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广安日报》及其副刊《川东周末》,由黑白变彩色,由一周六期变天天出报,由新闻简报变现代纸媒,由“可信、可靠、可读、可用、可亲”的“五可”平台变至今日之与时俱进、全方位融合的新媒体,深深凝聚着几代广安报人忠诚与奉献的心血。在广大读者的关心支持和陪伴下,《川东周末》一路走来,已春风满面。20年,弹指之间,《川东周末》就要出刊1000期了,有了自己冠名的“川东周末文艺奖”,有了自己用功4年的“两江行”文化品牌——或许可以说,《川东周末》已长成巴蜀大地上一朵特色鲜明的文化“奇葩”。这1000期,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1000期,丰收满仓,硕果累累;这1000期,人才辈出,星光闪耀。1000期的《川东周末》,传承着巴蜀文化的血脉,奔涌着宕渠精神的激情,展示着广土安辑的理想,其功莫大焉!
1000期的《川东周末》,于我而言,就是1000枚橄榄,就是回味无穷的人生。
(作者系广安市二级巡视员,曾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2001年至2004年期间任广安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琴)3月31日下午5点18分,随着主变压器持续发出的“嗡嗡”声,广安市首个全户内智能变电站——广安中桥110千伏变...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