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 古代六月初六是“洗晒节” 除了晒衣、晒书、晒药、晒经,还得洗澡、洗象、洗马,为了去蛀、去蠹

黄海晨报 2020-07-24 09:36 大字

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您知道吗?古代的人们为了防止东西发霉、虫蛀,他们会在雨季到来之前将日常用品拿出来洗刷晾晒,于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被称为“洗晒节”,不仅民间要洗洗晒晒,皇家在这一天也要大洗晾晒一番。“洗晒节”这天,人们要晒书、晒衣,洗澡、洗马等。

经过千年变迁,这个节日的许多习俗都被淡忘了,到清末民初那会儿,就剩下了两大贯穿整个六月份的关键字———“洗”和“晒”了。

“六月六”作为节日最早始于北宋年间。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为了洗刷澶渊之盟的耻辱,宋真宗赵恒意欲封禅泰山,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伪托梦见神人,当降天书,果然在当年正月初三、六月初六,上天分别在京师和泰山两次降下天书,宋真宗龙颜大悦,特意将第二次降下天书的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并在泰山脚下的岱庙修建一大殿,赐名“天贶殿”。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祥符四年正月,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在京禁屠宰九日,诏诸路并禁。”从此,上行下效,六月初六就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了。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节日的内涵却发生了改变,逐渐演变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节日。《安平县杂记》称:“六月初六,俗名是日天门开,人家竞曝衣服,谓不虞霉烂。”明清时,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有此日洗晒的习俗。

抖晾衣书可去蠹

清初学者王崇简在《青箱堂诗集》中有一首《六月六日》云:“銮驾库内门尽开,锦衣官尉色欢喜。卤簿大驾倚高纛,香木驾头金四足。左之右之勤高晖,鸾旗豹尾光相烛。桃弓苇矢避风车,丹鸟白鹭日月旟。金根之制作自商,黄钺皇皇见<周书>……”诗中描述的是前明每年六月初六“曝物”的景象。

明朝学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的记载,恰可佐证:“六月六日,内府皇史曝列圣实录御制文集诸大函,为每岁故事。”而此一皇家风俗,直到清朝依然得到延续,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内府銮驾库、皇史宬等处,晒晾銮舆仪仗及历朝御制诗文经史。”就是说除了銮驾仪仗之外,贮存明清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的皇史宬要晒档案、书籍。

有皇家带头,民间更不肯含糊。这是一年中阳光最炽热的时节,相传晒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是以《春明采风志》记载:“六月六,是日抖晾衣物书籍,可去虫蠹”,除了读书人的晒书外,药店要晒药材;还有

“估衣、皮货、喜轿等铺,傍晚吹晾一切,犒劳伙

友”,意思是估衣店和皮货店将衣服和皮料挂在通风处,喜轿铺的轿围子绣片、执事旗伞、鼓围子、桌围子,轿夫、吹鼓手们的衣帽一律都搬到院子里或街当间晾晒,以防霉防蛀。由于店伙计们忙碌一天,十分劳累,所以到了傍晚时分,掌柜的会给他们预备一桌丰盛的酒菜加以犒劳。城市内如此,农村也是一样。民谚曰“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因此有的地方也管这一天叫“晒衣节”。

值得一提的是,各个寺庙道观要将所藏的经卷拿出来晒,比如白云观的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5000多卷,每年的六月初一到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

北京文史学者张善培先生回忆:“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晾晒。”还有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都要礼佛、诵经,届时开庙一天。

不过《天咫偶闻》记载:善果寺的这个晾经法会“实无所晾,士女云集,骈阗竟日而已”,张善培先生亦云:“寺前形成临时集市,热闹非常”。

都为河边洗象来

除了晒,“天贶节”的第二项要事就是洗。此一“洗”字包含三层意思,一为洗澡,二为洗象,三为洗马。

不像现在,家家都有淋浴或泡澡的设备,除了达官显贵,谁也做不到天天洗澡,一天到晚到浴池里泡着也不是普通人办的事儿,所以洗澡多在重要的节日或节气时,进行沐浴洁身。还有妇女“多沐发,谓可不腻不垢”。另外,家中如果养猫狗的,也要驱赶到水池或河塘里,据说可以防止一个夏天生虱子跳蚤。最奇特的是,有些居民在这一天还会用桐油涂刷家中的门窗和柱梁,使其焕然一新,起到防水拒烂之效,也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洗澡”。

与这些相比,“洗象”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盛大节日”。“洗象”的传统早在明朝时就有,《万历野获编》上说“京师象只,皆用其日洗于郭外之水滨,一年唯此一度”。《帝京景物略》上更有详细的记载:“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宣武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纠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时两岸各万众。”可见那时每年的洗象就已经观者如堵。

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年间,国力强盛,从外邦进贡到中国、驯养在北京、供重大节日或仪式时充当宫廷仪仗的大象多达三十多头,象奴和驯象师超过百人,所以洗象盛况远超明代。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銮仪卫的官员着官服,由仪仗队一路鼓吹着,“导象出宣武门西闸水滨浴之”,附近搭了彩棚,“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特别是有钱人家,更是花钱提前占据附近茶肆酒楼的好位置,以便一饱眼福。《旧京风俗志》上说,因为大象一年才洗这么一次澡,所以特别高兴,“由上午至下午始能毕事”。这也是文人斗诗的好时候,据清代学者戴璐在《藤阴杂记》中记载,当时各位名家所作的洗象诗“歌行词赋无美不备”,但首屈一指的当属王士祯的一首竹枝词:“玉水清阴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千钱更赁窗前坐,都为河边洗象来。”

结侣携觞赏莲花

道光以后,国力逐渐衰微,特别是政治腐败,竟导致象奴克扣大象的口粮,加上管理不善,导致这些大象相继死亡,“故咸丰以后十余年象房无象”。

光绪初年,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越南向中国进贡了大象两次,共有六七只,极为肥壮。“都人观者喜有太平之徵,欣欣载道”,谁知出了个意外。《天咫偶闻》介绍了事件的全过程:“甲申(光绪十年)春,一象忽疯,掷玉辂于空中。碎之,遂逸出西长安门。物遭之碎,人遇之伤。”一个太监想阻拦,竟被大象用鼻子卷着扔到皇城的墙上,摔了个粉身碎骨。京城于是大乱,“西城人家,闭户竟日”,到了晚上才算将大象逮住。“从此象不复入仗,而相继毙死”,洗象活动也从此彻底中止了。

洗象之外,还有洗马。此一仪式亦起源于明代,《日下旧闻考》就说“积水潭洗马之制,在明朝本属具文”,到了清代得以延续。每年的六月初六“中贵人用仪仗鼓吹导引,洗马于德胜桥之湖上”,德胜桥所在之湖即为积水潭。说仪式,是因为形式大于内容,首先所用之马出自御马监,其次是要用锦帕覆盖住马头,最后面还要跟一头独角青牛。围观的人群也是密不透风,都为了看看传说中的独角青牛,正如樊彬在《燕都杂咏》中说的那样:“古潭连内苑,御马洗清流,夹岸人如蚁,争看独角牛。”

看完洗马,接着就是赏莲。清代的北京积水潭植莲极多,誉满京华,以至于有人直接称其为“莲花池”。《帝京岁时纪胜》里描绘其景色道:“上驷苑官校于潭中浴马,岸边柳槐垂荫,芳草为茵,都人结侣携觞,酌酒赏花,遍集其下”。

据《舆地记》记载,一些别具商业头脑的人还在“天贶节”抓住商机,“海淀莲盛,采而市于城者络绎”,把海淀的莲花采下拿到城里来卖,不仅赚钱且手有余香。

这些已经消失的节日,迄今考据起来,依然令人觉得盎然成趣。

(据《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整合资源 强化联动 筑牢平安防线

本报讯(前锋记者站黄方瑶)近年来,前锋区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加强联动配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