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尔·佧迪尔:扎根广安的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

广安日报 2020-06-02 05:34 大字

□冯杰

他是一个维吾尔族同胞。2013年从新疆辗转来到广安,在街头摆摊贩卖羊肉串,一干就是7年。

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通过努力,变“他乡”为“故乡”,义务当起了广安城市管理员,被人们称为“卖羊肉串的城管”。

他叫巴图尔·佧迪尔,来自新疆墨玉县的一位普通农民,是广安城市流动少数民族同胞中的一名普通创业者。他坚忍不拔的特质、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升华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穷则思变:勤学手艺谋出路

1984年,巴图尔·佧迪尔出生于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阔依其乡,那里是典型的农业之乡,地处偏远,土地贫瘠。

巴图尔·佧迪尔的家庭以务农为生。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勤劳的父母虽然没有让他挨饿,但他的童年过得比别人苦。16岁初中毕业后他就缀学在家务农,一年下来全家收入仅有五六千元。

穷则思变。25岁时,巴图尔·佧迪尔萌生了要学一门手艺的想法,为自己的未来谋出路。他用了两年时间,学会装修技术。但由于家乡经济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能承揽的活儿相对较少,年收入还是只有七八千元。家庭的重担让他意识到,必须继续找“出路”。

2013年,巴图尔·佧迪尔离开家乡,到广安从事贩卖新疆土特产和经营羊肉串烧烤生意。

“当时身上只有100块钱和一个烤箱,一个馕饼和一杯水就是一顿饭,没有钱租房子就住在摊位棚子里……”回忆当时的窘境,巴图尔·佧迪尔心头涌过一阵心酸。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营摊位,他常常担忧自己的流动摊位随时会被城管当作“经营占道”而没收或罚款,也曾害怕不被汉族同胞接纳而受到驱赶。

为了更快地融入广安,巴图尔·佧迪尔用了3个月时间走遍了广安城区的每一条街道,学习广安方言和风俗习惯。勤奋的他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劳动,直到凌晨3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经过几年打拼,巴图尔·佧迪尔的腰包鼓了,思想也真正融入了广安。

顺势而为:抓住机遇促发展

几年的城市经商经历让他有了一个更长远的人生规划:自己当老板,让老婆、孩子都到广安生活,成为真正的“广安人”。

2017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民宗局帮助其在城区商业繁华地段协调了6个定点摊位。搬到新的摊位后,他的生意蒸蒸日上。在广安买了房,把老婆、孩子也接到广安,体会到家的温暖,这让他坚定了在广安扎根的念头。

积攒了一定的人脉资源的他,向家人、亲戚朋友借了20万元,更换环保无油烟电子烧烤机,将广安城区的6个定点摊位重新装修,把每一个摊位都打造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民族风情小吃店,还在西溪河和河堰路的摊位推出新疆特色歌舞表演,吸引顾客。

“跟好人交朋友,你的花儿会盛放。”正如这句维吾尔族谚语一般,在广安打拼的这7年里,巴图尔·佧迪尔遇到不少好心人,在收获帮助的同时,他也真诚地回馈着这片热土:做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志愿者”,归还遗失在摊位上的钱物共计2万多元;看望广安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户,捐赠物资8万余元;当上“治安员”,劝退并制止非法集会、寻衅闹事10余起,发现并扭送盗窃者30人次;帮助公安部门处理涉及诈骗等刑事案件3起。

“广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广安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好自己的‘家’。”巴图尔·佧迪尔笑盈盈的脸上,透露出他对这座城市的感情。

不忘桑梓:心怀感恩回报家乡

巴图尔·佧迪尔在广安安家了,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故乡。2018年,他回到生他养他的阔纳艾日克村,为村委会捐赠了近5万元的电脑、桌椅等办公用品,给这个贫穷的小乡村注入了新的希望。同时,他响应阔依其乡政府的号召,本着打造新疆原汁原味的地道传统美食的理念,在家乡招收做馕饼等新疆特色小吃的员工21人到广安就业,将原有的摊位打造成集小吃和原生态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疆美食品牌。

疫情期间,巴图尔·佧迪尔和员工们服从安排,居家隔离。虽然没有收入,他还是给员工发了基本工资,让他们在疫情期间吃住不愁,安心留在广安发展。同时,捐赠1300元为疫情防控工作助力。

2020年5月13日,巴图尔·佧迪尔在广安西溪新城的又一个店——“新疆巴衣哥特色美食”开业了。面对未来,他充满信心,他说,“我要让乡亲们都留在广安,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巴图尔·佧迪尔只是千千万万个涌入城市创业的普通少数民族同胞中的一员,但他用自己的勤劳收获了幸福与满足!

新闻推荐

诚邀重庆企业家考察投资广安 携手打造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示范区 肖雷参加重庆市工商联所属商会会长及企业家代表座谈会

本报重庆6月1日电(记者卢琴)6月1日,广安市政协主席、广安市商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长肖雷率队赴重庆市,参加重庆市工商联所属...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