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绿更“生金”
昔日荒山坡,今日花果山。
□广安区记者站 张国盛 本报记者 卢琴 文/图
名片
鳌山村位于广安区石笋镇北部,距石笋场镇约2.5公里,距广安城区约30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408户、1397人。土地面积1896亩,其中,已流转土地1500亩。2019年该村实现脱贫摘帽。
现场故事:
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旅游升级
5月5日一大早,鳌山村村民周正猛和其他村民一起,来到山里红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基地里的李树、桃树进行管护。合作社理事长刘延荣一边安排工作,一边示范指导。
站在基地最高处向下看,漫山遍野的李树、桃树沐浴在阳光里,显得生机勃勃。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坡。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草比人还高,无路通行,要爬上山顶很费劲。”鳌山村第一书记曾俊达告诉记者。
转变,从2017年开始。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鳌山村利用山村丘陵坡地面积大、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村风民风优良等优势,大胆开展“田园变果园、农民变股民、山区变景区”的“三变”改革活动,村里成立了山里红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无人种植的闲置土地、杂草丛生荒野之地统一规划,进行除杂、开荒,利用到户项目种上了李树、桃树,套种了油牡丹、芍药、黄精、白芨等中药材。一年之后,荒山坡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广恒快速通道旁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018年,借助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帮扶资金,鳌山村又将产业道路进行了黑化,进一步改造产业基地,增加种植了500亩柑橘树。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发展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的经营模式,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获取劳务收入,全面带动了群众致富增收。
周正猛就是受益者之一。“年前给果树刷白、除虫、施肥,开春后除草、修枝、疏果,果子成熟的时候摘果、装箱,几乎一整年都有活干。”周正猛乐呵呵地说。去年,他从合作社领到了9000余元的工资。“每年除了工资、租金,还有分红,我们的生活已经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目前,该村已种植桃树、李树1200余亩,柑橘树600亩。“下一步还将引进其他品种的果树,对现有资源进行提质扩面,同时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修建游步道、观景平台、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设施,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以旅游业为载体,带动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效。”村党支部书记蒋世松说。
发展路径: 整合资源促发展
鳌山村同其他农村地区一样,存在资源分布散、活力不足、集体经济弱、农民收入低、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鳌山村整合荒地资源,发展土地经营,对土地面积进行清理核查、确权颁证、评估认定,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实现产业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为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鳌山村让农民变“股民”,引导农民自愿将个人的土地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合作社,成为股权投资人,参与分红。该村尤其注重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通过“个人自助变、组织帮助变”的形式,鼓励贫困群众参与“三变”改革,靠自己的劳动实现脱贫。
果园丰茂了,生态变美了,该村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村里鳌山寨地势开阔平坦、视野宽、风景美、空气好、有古寨遗址、神话传说的优势,推出鳌山古寨“健康生态游”项目,通过完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修建川东民宿、开办农家乐、恢复古寨建筑等措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和质量,建成以鳌山寨为中心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带。
鳌山村“好田好土饱肚子,荒山荒坡争票子”的生动实践,是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创新,建立起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记者感言:
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项目为王”,以实打实的项目带动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鳌山村的做法可资借鉴。
“思路决定出路”,鳌山村的做法值得点赞。第一个值得点赞的是村级党组织敢于向荒山要效益,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第二个值得点赞的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行“合作社+支部+农户”运行模式,将政府、农业合作社、村级组织、贫困农户连为一体,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推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也让农民收入增加,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闻推荐
北京首个老旧小区“物管会”筹建 广安门北街20号院“张榜纳贤”;西城三年内实现90%住宅小区拥有居民自治组织
昨日,广安门北街20号院,工作人员入户宣传《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据悉,该院启动筹建“物管会”。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5...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