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乡愁的行囊 读黎均平的乡土系列散文

广安日报 2020-05-03 00:45 大字

□范良伟

写作是精神的事业。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一定会在心灵某处固化,外化在文字的烙印里。近年陆续读到广安作家黎均平写的乡村记忆系列散文,这些散文富有川东地域特色,乡土气息浓郁,文字清新自然,情感真挚饱满,像他的散文诗集《低处无风》一样打动了我。乡村生活成了他取之不尽的富矿,他一直在努力的挖掘这些资源,完成他人生的再次修行。

聚沙成塔,朝花夕拾。好的散文就是沉潜在人生历练中艺海拾贝。黎均平用他朴实的文风、沉着的叙事风格,秀美的笔调,写出了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和个人情调风格的系列散文,亲和力强,读着舒心。满纸烟火味,浓得化不开。真正能写好散文的人,该是有情之人。“情感”是所有写作的发动机。散文之于写作者,必是一趟交付情感的旅程。以散文为药,写作成为作家一生的修行。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比如,在《姐姐的天空》里,“从一开始就装满了割舍不开的亲情和烟熏火燎的生活”到“中年的酸甜苦辣一切都写在她的脸上”,再到“老年后,姐姐天空里多了些被生活磨炼后的坚持、淡定和简单”。他从中悟出人性的丰富、亲情的珍贵,从中写出个体生命起伏跌宕的时代印迹,写出艰难的尘世带来的伤痛。

笔者以近年来黎均平发表在“中国作家网”和《四川农村日报》等网络报刊上的系列散文为例,从“真、善、美”三个角度,作蜻蜓点水似的点评。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把评论当修行,像他一样当好“三者”:做一个安静的读者、安静的思想者、安静的写作者。

雅者尚真。读黎均平的散文,感觉他心思缜密,内心平和,情感细腻。巧打感情牌,启开乡情那扇窗门,他就有了创作的活水源头。一旦灵感的闸门打开,他笔下时时会像故乡那条井河,有井盐的浸调,有河水的滋养,有井河人勤劳、善良、温润、乐观的品格。“井河流淌,记忆飘香。作为河,它像一面流动的镜子,鉴照岁月变迁;作为镇,它似一位步履匆匆的亲人,正加速转身。而作为游子,我始终背着一副装满乡愁的行囊,踏实地走在根脉清晰的路上”(《井河流淌》)。在《父亲的味道》一文中,作者从父亲身上浓浓的烟味中我仿佛找到了答案。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画家罗中立笔下那个勤劳、朴实、贫穷的《父亲》:饱经生活重压下的苦闷、烦恼、劳累,从简单淡泊、艰难困苦中走过来,成为一个坚强的男人和父亲。好的散文,绝对需要真情实感,也需要慧眼和较真的功力。

趋雅向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川东的山山水水,早已浸润在作家的骨子里。乡土情结有点像酒,越沉越香。安静得下来,耐得住清苦,对文学创作保持谦卑感恩之心,乡土情愫是源头活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都值得书写。在《捡狗粪趣谈》一文中,作者话糙理不糙,熟稔“捡狗粪的四大‘秘诀’(起得早、走前头、跟狗走、喂饱狗)话简但理端,深藏着成功需要的勤奋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规律意识、投入意识等宝贵认知。看似平常的捡狗粪,其中也大有深学问、巧智慧。”“而我的‘教授’绰号,历经岁月洗礼和沉淀,竟意想不到——与众不同地成了个人和小地方的一张‘名片’”(《我的“教授”生涯》)。

雅美至和。黎均平无论是散文诗,还是诗意散文,都呈现出一种清新的美、洒脱的美、静谧的美。他的散文含香带露,成为川东文坛中的一股清流。在《故事里的大良城》一文中,以游记散文的叙事方式,以历史为经现实为纬,从大良城遗址的珠丝马迹中寻根,让读者感受那段人文故事带来的知性美。“故事里的大良城,血腥、神奇、霸气、沧桑、悲壮、嬗变等复杂元素和情感交织,剪不断理还乱,比现实中骨感的大良城,确实冲击力要大得多。”当然,读他在《四川农村日报》副刊“蒲公英”上的散文,像掇拾生活的碎片,淡淡的乡愁味,感到特别自由、纾放、舒服、释然。

乡土散文不好写,也难出精品力作,这是不争的事实。作家要写出新意,必须独辟蹊径。笔者一直认为,散文创作要有情调,追求格调,要做到“三合一”:真为骨,善为魂,美为形。叫好也上座,才能让读者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当然,黎均平散文诗集《低处无风》是一种探索,他的散文系列何尝不是一种尝试。我相信:他的创作之路会走得更稳更实更远。

新闻推荐

政协广安市委员会 关于召开政协广安市第五届 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决定 (2020年4月30日政协广安市第五届委员会第40次主席会议通过)

政协广安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授权,政协广安市第五届委员会第40次主席会议决定,政协广安市第五届委员会第...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