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桥头说“五福”

广安日报 2020-02-02 01:56 大字

《五福桥遗址》作者:王明洲

□夏孟珏

西溪河静静地穿过广安城区五福西路,河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五孔石拱桥——五福桥,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如今,桥的上下机声隆隆,正在施工,这座桥将大大扩宽,使城市交通更加顺畅。

早先,这座桥是石礅木面桥,人称“板桥”,史载曾多次被毁。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广安知州钱国瑞主持将其改建成石拱桥,并改名为“五福桥”。虽然现在这里已是城区,可是早前却是距广安老城五里的郊外乡村,这座桥连接着广安重要的通衢要道——南驿道。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川军邓锡侯部驻防广安时修筑广岳路,利用该桥,从此,五福桥成为公路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交通作用。但原桥比现在窄,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南新区兴建时,将桥扩宽近一倍。

当年,知州钱国瑞将板桥改名“五福桥”是有深刻含义的,契合了民众追求幸福的愿望。很多人会问:五福桥之“五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是为“五福”

有人说,福、禄、寿、喜、财为“五福”。其实,这种理解只是民间的粗浅认识。要正确解读“五福”,首先得了解中国的福文化。

中国福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一个重要的字贯穿始终,那就是“福”字。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福文化博大精深,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中华民族同生,始终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自古以来,我国民间乃至朝廷,都有祈福、崇福、送福等与福有关的活动。如:人们之间问候语多是祝幸福之类的话;民间春节都贴“福”字;贵为天子的清康熙帝曾为祖母孝庄太后“请福续寿”,御笔写下福字,刻成石碑,并跪碑祈福……可以说,福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最广博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也是世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福”的理解,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诠释。《现代汉语词典》对“福”的解释是“幸福、福气”,跟‘祸’相对。而在福文化的传承之中,古代有各种解说。战国《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对“福”的解释采用的是《左传》上的说法:“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更早的《礼记·祭统》中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说,“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而《尚书·洪范》最早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几乎成了古代人们认同的多层面的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后来把它具体解读为:

第一福“长寿”,即命不夭折,且寿数绵长;

第二福“富贵”,即钱财富足,且受人尊重;

第三福“康宁”,即身体健康,且内心安宁;

第四福“好德”,即生性仁善,且品德高尚;

第五福“善终”,即无遭祸病,且心里无挂碍烦恼,安详寿终。

我们的祖先通过对“五福”的组合,来诠释什么是幸福美满的人生,这充分表达出古人对人生幸福的期待与渴望。大家认为,只有“五福”全部具备才是十全十美的幸福美满人生,此外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有缺陷的,以致民间就有了“五福临门”的祈祝语。

笔者认为,“五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因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以纯洁完美的“德行”立身处世,才可以培植其他“四福”,并使之不断增长,最终“五福”齐备,人生圆满。

不同人对“福”的追求各不相同

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对“福”的追求各不相同。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幸福的观念有所不同。很多年轻人不懈追求,把事业顺利、前程似锦看作是“福”;中年人往往把事业有成、家庭和顺、子女成才看作是“福”;而老年人则把健康、长寿、有子孙膝下承欢看作是最大的“福”。于是,为迎合老年人以长寿为中心的“五福”观念,明清时期盛行“五福捧寿”的图案。

然而,特别重要的是,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对“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历史上的平民百姓常处于苛政、战争或灾荒的境地,能合家平安、生存下来就是“福”;广大农民有自己的土地,春种秋收,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就是“福”;商人却往往盘算黄金万两、财源茂盛达三江才是“福”。而文人学士追求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题名”是最大的“福”……

历史上正直为民的官员,他们也有自己的幸福观。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在《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一诗中,表达了他对幸福的看法:“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他认为,为国勤勉工作、为民鞠躬尽瘁,就能够得到“五福”,健康而长寿地乐享晚年。

五福桥相关史实令人感怀

从作为古代官员的欧阳修在诗中表达的幸福观,笔者不禁联想到五福桥与官员相关的史实。

横跨西溪河的五福桥建成44年之后的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桥头边建起了一座凉亭,额匾上“清官亭”三个大字赫然醒目,那是广安民众为感激怀念离任的知州程祖润而捐资修建的。《广安州新志·职官志·广安知州》载:“程祖润,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人,进士,道光二十九年春署。”从时间推算,程祖润就任广安知州仅一年,次年春即从广安离任,他何德何能受到广安州民如此爱戴与怀念呢?从史料中得知,虽然程祖润在广安为官时间很短,但他勤政廉明,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他离任时,民众送至郊外五福桥头,“州人泣送不绝”,后“公民颂德建亭,以志之嗣”。

《广安州新志·名宦志》载,知州程祖润勤政爱民、清正廉明,他经常下乡了解民情,勤察民隐,关注民生,革除陋规。短短一年时间里,他还修桥补路,方便民众。史志记载:老城北门外通衢要道上有一条很深的溪沟,上跨一座二孔石梁桥——老福寿桥(现四九滩电站大门内,已填埋),即是他主持所建。

而老百姓最感念程知州的是两件事,一是筹集资金创修义学。州城浓洄镇渠江对岸原有一座甘棠书院,系明代被誉为“当代真儒”的先贤广安人吴伯通创办,其时已破败荒废。程知州见状十分痛心,他多方奔走,“筹修金,备膏火”,终于使义学在书院遗址重建开学。

另一件事是巧断疑案,严惩恶棍。夏日,一怀抱幼儿的少妇路过西瓜地,守瓜人见少妇貌美,顿起歹意,欲将少妇拖入瓜棚强奸。怎奈少妇刚烈不从,大声呼救,引来四周乡民和路人。守瓜人强奸未遂,便反诬少妇偷窃,带着五个西瓜扭着少妇来到衙门,状告少妇偷瓜。程知州升堂听取二人陈述,见少妇身材娇小、衣衫不整,守瓜人身魁力壮,五个西瓜散放堂前。他心中自有主张,佯装大怒,训斥少妇偷瓜的不耻行为,判令少妇之幼儿归守瓜人。守瓜人抱过小孩准备离去,程知州叫其将五个西瓜一并带回。守瓜人手抱小孩,怎么也无法将五个西瓜带走,抓狂不已。程知州徐徐言道:“一男子尚难携五瓜,妇人抱子岂能为盗?”即令衙役将小孩归还少妇,重杖守瓜人40大板,赶出衙外。围观民众大惊,连呼程公断案神明,“从此,土豪奸民闻风远遁”。

1850年春,程祖润离任,广安百姓挥泪送别至郊外五福桥,并捐资建亭。百姓之举引起官府重视,“后凡官新旧往来,遂以为迎送公所”,意在告诫官员要勤政廉明、恪尽职守、造福一方。

广安民众没有忘记历史上的这位好官,为纪念程知州,96年后,广安老城的小东街于1946年曾改名为“祖润路”,可见清官的功德永驻民心。

五福桥历史承载独特的“五福”含义

五福桥头的清官亭毁于民国中期。清官亭虽毁,但清官的政绩和功德却永留青史。站在五福桥头,笔者由此想到,当今,对于服务社会的公务人员,所要追求人生幸福齐备的“五福”,其中还应该包括一层极其重要的含义,那就是:为国为民勤政廉洁,才是最大的“福”。

现在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的确如此,老百姓满意的口碑,是为官一任最大的政绩。老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只要官员清正廉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他们会牢记在心并口口相传的。这样的官员品德良好,虽然没有大富,但也足够丰衣足食。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必能得到民众真诚的敬意,他们也就会内心愉悦、宁静,身心健康,必定能长寿而得善终。对照传统的“五福”标准,他们当然就是有福之人。

反观有的官员,不能好好把握自己,心中的幸福观已被扭曲,将党纪国法抛到一边,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所谓“幸福”,他们不愿清正为官,身居官位就嚣张倨傲,贪污徇私,敛财贪色,那结果当然会冠冕落地,身陷牢狱,给自己带来最大的灾祸。这类官员由于无德,品行败坏,到头来长寿、富贵、康宁、美德、善终的“五福”一无所有,沦为最不幸福的可悲之人。

但愿所有公务人员不忘初心、牢记宗旨,都能在心中扎牢正确的幸福观,廉洁处世,清正为官,为国为民勤奋工作,造福一方。这样,实际上就是在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他也必定会得偿所愿,生活在幸福之中。

(参考文献:观同《观同说文解福》,李刚《五福桥头清官亭》,在此致谢。)

新闻推荐

王洪斌:拄着双拐坚守“战疫”一线

□广安区记者站张国盛本报记者黄辉“老乡,停一下,来量个体温。”1月30日早上8时许,广安区官盛镇羊角村疫情防控检查点,一辆小...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