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册留言簿背后的故事

广安日报 2019-06-19 01:01 大字

□奕文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诸多图书中,有一本创意独到、装帧典雅的《邓小平故居留言簿》。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这本图书,以独特的视角,从千万条百姓留言,来见证邓小平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来见证人民与领袖呼吸相通、命运与共、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

在这本书出版的背后,在那些留言簿中间,有许多鲜为人知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小消息引发的灵感

这本2004年5月出版的图书,创意早在7年之前,整整酝酿了7年时间。而它的出版灵感,却来自一段不足百字的消息。

那是1997年2月的事了。当月19日邓小平逝世后,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有关邓小平的报道,里面有这样一段信息:“在小平旧居有一笔很不起眼却十分珍贵的财富,那就是中外游客‘到此一游’的留言簿。留言簿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颗心的袒露……”这样一段文字,让时任四川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的金平,敏锐意识到:这批留言簿,具有宝贵的价值,极有可能是一笔独特的出版资源。

金平当时就萌生了从这些留言当中,寻找人民与领袖情感联系的想法。不过,由于当时正是万众哀恸的时刻,没有条件进行故居留言簿的阅读、整理。一直到2002年春天,怀揣着一个酝酿了5年的选题创意,一批出版人,才来到广安、来到邓小平故居。

四个本子包上黑纱

当出版人来到故居陈列馆,来到那个陈旧的农家木橱前,看到近百册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来客登记本”和“参观留言簿”时,眼前一亮,心头一沉!那些留言簿堆满了橱柜的上下三层;受潮气影响,有些年深日久的留言簿已纸张泛黄、页面残损,甚至还有不少本子被鼠咬虫蛀,留下大小窟窿……

更扎实的整理工作,是2003年初春时节进行的。四川文艺出版社再次派出庞大队伍奔赴广安。这一次,在邓小平故居,他们从农家木橱中取出了全部的留言簿,一一登记、拍照,并仔仔细细、从头到尾地阅读、挑选、复印,大家齐心协力,整整干了三天!

邓小平故居最初对游人开放时,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负责故居的管理,就是这位叫陈贤松的老人,持之以恒地在故居设置了“来客登记本”和“参观留言簿”。他找出废弃了的大队记工分的空白报表,翻过来,包上一张旧报纸,再用粗棉线一针一线装订成册,这样的“手工简装本”有19册。后来,条件好一点,他就到乡场供销社买回硬皮抄本,封面是红色或蓝色,前后用了60册。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治丧期间的一个多星期,有四个本子被人们细心地包覆了黑纱。这四个本子上,成千上万的吊唁者握笔写下对小平的深切缅怀与哀思,至今许多页面上还能看见当年哀悼者的斑斑泪痕。

20年恰好99本

再以后,有了软皮本,还特备了“贵宾签到簿”——函装、封面洒金、印着精美的花纹。

出版人整整忙了三天,清点后发现,所有的留言簿不多不少,恰好99册!20年来,星移斗转,时代变迁,并没有谁刻意去规划什么,人们只是历年不停、认真勤谨地更换着各式各样的留言本子。猛然有一天,有人来一一调阅这么多留言。大家感慨:20年间,人民对小平说了这么多!

细心阅读、认真挑选这99册留言簿中的数万条参观者写下的文字,总让人心潮起伏!年代稍久的册页出现了虫蛀的窟窿,许多用圆珠笔写下的字句也渐渐模糊,这似乎有些可惜,但又何尝不是一份幸运呢!20年间它们保留了一种可贵的原生形态,真实地记录着千千万万普通人直率坦诚、肝胆相照的“心里话”。它以万众拥戴的民间情怀,让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都心灵震撼,极受感染!

小学生写下第一笔留言

20年间的参观者留言,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改革开放初期。二、1986年至1992年。三、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四、1997年邓小平逝世之后。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至1986年,这个时期的参观、留言者,多为广安本地及邻县邻乡的人们,大多是质朴、直率的农民。他们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推行“包产到户”,初尝改革成果中切切实实的实惠,参观留言里洋溢着当年农民的喜悦,他们众口一词:感激党的好政策!“邓老政策好,人人吃得饱,经济粮食富上富,光棍不愁讨媳妇,光棍有了家!”这样的留言直抒胸臆,你能感觉到它的体温。

1984年4月10日,附近乡场一位老农和他的孙子寻找自家跑丢的耕牛,来到协兴乡牌坊村。爷孙俩找到牛后,看见有一座农家院子,便上门歇息喝水。与院子里的乡亲们一摆谈,爷孙俩才知这座简朴、亲切的农家院子竟然是邓小平故居!那时候,这院子没有辟为专门的陈列馆,还有十几户乡亲住在这里。爷孙俩又高兴、又激动,正在东庙初小读书的孙子手握钢笔,工工整整写下一首小诗:“四月找牛到协兴,内心崇敬邓小平,参观邓帅旧居住,终身难忘邓恩情。”这首小诗,是最早的一则留言作品。几天之后,东庙初小的师生们又整队来到小平故居参观,留下了“参观人数100人”的登记。

大学录取书带到故居

第二个时期,是从1986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前往广安邓小平故居的参观者明显增多。来自重庆、成都、西安、北京、深圳等各大城市的百姓,还有港澳台同胞、外国记者等,络绎不绝。特别是中国第一批“托小平的福”富起来的人们,更是怀着热辣辣的情怀!他们说,来故居参观,是“为了还愿”,“为了直接向邓小平、向党和政府表达心中无限的感激之情”。因此,留言簿上随处可见“饮水要思源,幸福不忘本”“简朴的故居,生育了伟大的小平!”“中华民族,需要开创时代的人物”……这样情真意切的话。

“一代伟人令人起敬,故居简陋令人失望。”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刚刚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对小平故居小额捐款,目的只有一个:“旧居太简陋,应抓紧维修,最好办成一个纪念馆。”还有人建议县政府抓紧维修故居,向参观者收取每人两角、五角的门票,积少成多,筹措一点资金。当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参观者们还写下了诸如“小平同志,现在物价涨得太快了,你究竟知道不知道?”以及“反腐败”“抓贪官”“整肃党风党纪”的民间呼吁。一位因高考落榜、心灰意冷的中学生,参观了小平故居的陈列之后,被邓小平“三落三起”坚忍不拔的非凡经历所鼓舞,立下誓言,第二年再考大学!一年后,终于如愿以偿,他特意带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来故居向邓小平报喜!

视察南方之后群情乐观

参观者留言的第三个时期,是1992年之后。1992年早春时节,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随后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小平故居。他们大多怀着乐观、振奋的心情,赞同小平的“南方谈话”,赞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陕西汉中一家针织厂的厂长参观了小平故居,他的留言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本厂生产针织内衣产品,多年供应广安市场,我们为能给小平同志家乡父老做一点事感到自豪!”

而一位南征北战的“二野”老战士,“1949年11月与邓老总同车同船来四川,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离休后有了时间,专程来到邓小平故居“表达对老首长的崇敬之情”。还有远在甘肃的一对新婚夫妇,把自己的蜜月旅行选定为来广安参观小平故居。好几位国内外知名的民营企业家,比如刘永好等,这个时期也都来过邓小平故居;有的企业家还向故居管理处捐款捐物,希望年久失修的“邓家老院子”得到更好的维护与修缮。但是他们不知道,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曾对探望他的家乡人说:“共产党人活着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把钱用在人民的事业上吧!”

永远的怀念

参观者留言的第四个时期,是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当时人们哀思如潮,1997年2月下旬,短短几天的治丧期,就有四个黑纱包覆的留言簿被潮水般涌来的吊唁者写满了哀伤与追思。1997年2月22日的一则留言这样直抒胸臆:“小平同志,您让我们填饱了肚子,用上了票子,住上了房子。我们世世代代永远怀念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共青团中央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网上联合主办了“邓小平纪念馆”网站,每到小平忌日或清明节前后,网站中的“参观留言”栏内就写满了人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我只想亲口告诉您——窗外的雨会停,心里的感动,不会停!”“春天的故事,我们永远在唱;您的伟绩,我们永远铭记!”

(据《四川日报》)

新闻推荐

强监管 保平安抓细抓实安全生产工作

本报讯(记者尹姮)近日,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为严厉打击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营造安全稳定的社...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