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平: 情洒“邮路”17载

广安日报 2019-03-26 01:19 大字

遇到坡度大的路段,周智平只有叫人帮忙推车。

过去投递的信件被包裹和网购商品所替代。

父亲时常叮嘱周智平要尽心尽责当好“邮差”。

周智平在分发当天的报刊。

尽管配备了三轮车,但很多小路还得步行。

为了父亲的心愿,周智平放弃在外务工的高收入,毅然回乡从父亲手中接过乡村邮递员的接力棒,用双脚丈量起前锋区虎城镇苏台村的每一寸土地。

信件,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是连接亲朋情感的纽带,而接通这条纽带的便是乡村邮递员。周智平的父亲周仁全是位老“邮差”。在36年的“邮差”生涯中,他与“邮路”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更从乡亲热切期盼的眼神中看到了这份职业的重要与神圣。2002年,年过花甲的周仁全退休后,苏台村因招不到邮递员,乡亲们连接外界情感的纽带时断时续,周仁全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写信给大儿子周智平,“邮路不能断,你回来接我的班吧。”

信中话语不多,可自小耳濡目染的周智平从中读懂了父亲的心思。他说服同在福建打工的妻子,毅然回乡,接过父亲曾用过的邮包,开始了栉风沐雨的“邮差”生活。

邮差是个细致活,也是个苦差事。每天天一亮,周智平就翻山越岭到虎城镇邮局分发苏台村乡亲的信件、报纸、杂志等,待整理好后,又急忙赶回苏台村挨家挨户逐一分送。

“就你现在每个月领的2000多元工资,还不如回福建和我一起打工挣得多。”妻子曾多次劝他放弃这份既辛苦、待遇又低的“苦差”,然而,周智平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舍不得扔下他心爱的邮包。

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书信和电报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几乎是包裹和网购商品,周智平的邮包不断加重,负责的区域也从本村拓展到全镇,虽然邮局给他配备了三轮车,但属丘陵地带的虎城镇,更多的村组还要靠双脚去走沟岭、爬山坡。

17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周智平从未出过差错,不仅及时准确地把邮件、包裹送到用户手中,而且还为远离场镇的村民代办邮政业务或购买日常用品、农资等,村民也亲切地称他为“流动邮局”“流动小货店”。

前锋记者站 袁秀娟 本报记者 张启富 文/图

新闻推荐

官盛镇免费提供早春洋芋种 助贫困群众增收

本报讯(陈福元广安区记者站廖小兵)“今年种植的8亩早春洋芋能给我家带来两万余元收入,多亏了党委政府免费提供的洋芋种。”3...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