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宗祠修家谱族人有了精神家园
王氏家族留下的老家谱。
王中纯完成的另外两件大事则是在咸丰十一年(1861),主持修建的屏山王氏祠堂大功告成;精心编撰的《家谱》也于同年杀青。如果说先辈在开垦家园上曾奠定王氏家族发展经济基础,那么王氏宗祠的建成,则让曾经历经艰辛、含辛茹苦的王氏祖先们终于有了一个安身之所,也为族人提供了一个庄严肃穆的精神家园。据《王氏族谱》记载,当年的这座祠堂位于敦伦寨下,依山而建,蔚为壮观,颇有气派。堂前两侧旗杆林立,桅杆高耸,这桅杆墩础高达80厘米,直径120厘米。《王氏族谱》还留下了当年人们祝其落成的贺词:
卓卓高山,炉锤何时。怪石森立,古树参差。
千秋万岁,俄而为祠。尔宇大启,堂构斯基。
以凭灵爽,阜笃宗支。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夫人纲,人纪之原,而为万化之所从出者也。试思人既有是姓,则必有是祖;有是祖,则必有祖所出之原,是犹仰止者必企其极,循流者必会其源。”王中纯所编《王氏族谱》即遵循这一思想进行。在王氏家族入川之前,实际已有《王氏族谱》。这本族谱最初是由王氏梅山三世祖王仲连撰写,“仅及三世,人尚简少,事迹无几”,其时是明宣德四年(1429)。到正德元年(1506),六甲王永铎、二甲王以渊第一次重修族谱,增加了其间近八十年的记录,并请大学士杨世奇为《族谱》题写了序言。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春,王氏家族的先祖们在湖广江南镇开始了第二次重修,记录了距第一次重修后两百多年里本族子孙繁衍等等情况,第二年七月付印。咸丰九年(1859),王中纯所组织的家谱撰写,则是入川后在前述《王氏族谱》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的第三次重修。
该《王氏族谱》三易寒暑,从众多的支派中分列出屏山一支,为入川屏山王氏广安分支编撰了这部传世家书,让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家族终于有了一个完整有序、真实可依的记载自己源流发展的家族系统谱牒。就如《王氏家谱》序言所言,这部家谱的完成,使王氏家族能够“上以明祖宗之世系,下以别子姓之尊卑”。同时,这部《王氏族谱》也为后人研究这个家族的发展历史留下了真实可鉴的珍贵史料。
就是这位王中纯,在同治元年(1862),“滇匪犯境”之际,“募勇堵隘,骆制军嘉其功”,为其“奏请六品顶戴”。
至王氏家族入川第八代时,整个王家湾已至登峰造极之态,人丁兴旺,院落鳞次栉比。从白龙洞上湾过老院子到新院子,亭台楼轩,一座连一座,宛如伏龙。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走遍王家湾,雨雪不湿鞋”的说法,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年此地的宏伟繁荣。这些气派景象我们现在还可从当年的一些诗词中见到。有一首《元夕庆庙》这样写道:“里有神庙,亭曰‘大有’。年例元宵,两岸轮流庆赏,维时少长咸集,把酒欢歌,辉煌彻夜,盖本古人祈谷之意也。”
从王中纯1861年建祠、修谱,迄今已一百五十余年。其间,屏山王氏也与全国各地氏家一样,经受了历史的风风雨雨。站在一棵孤零零的千年大柏树底下,我以敦伦寨为起点,将视线绕着今天的王家湾做了一次认真的扫描,当年的繁荣气象确实已难寻觅,但我却并不为眼前的景象而失落。历史就是这样,总是不断地循着自己的轨迹,以自己的规律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故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琴)1月22日下午,市政协五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大会秘书长关于委员学习讨论市委书记李建勤重要讲...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