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四品文官肖像图》看清代官场官服制度
□陈杰杰 文/图
《清代四品文官肖像图》是广安市文博单位收藏的唯一一幅着正式官服的古代官员画像,对研究清代官场官服制度和民间先祖祭祀习俗具有重要价值,为国家三级文物。
该图横64厘米,纵168厘米,画中人高118厘米,天地杆缺失,上部虫蛀、腐蚀现象较重,下部边缘破损,整个人物图像保存基本完整。画像采用矿植物颜料,历百余年而色泽依旧鲜艳,所绘人物形象生动、细腻传神,纹饰细节到位、恪守礼法,足见画师技艺高超。该文物的档案记录为:“1991年鉴定,纸本彩绘,画一位清代文官坐像,从补服看应为一品官,未署作者名。”经认真辨析,这应是一幅悬挂于家庙或祠堂正屋、用于后人祭拜缅怀的清代晚期四品文官先祖画像。
清代官场等级制度森严,官员按“九品十八级”授予不同官位,穿着相对应的官服以标识品级,不能越级混用。官服中的补服、朝服是官员上朝面君及重大礼仪场合穿戴的礼服、制服,与顶戴花翎、披领、朝珠、朝带、朝靴等一起成为清代官服的标准配置。
补服穿在最外边,因前胸及后背处缀缝有两块约30厘米长宽、用金线和彩丝编织绣成的补子得名,是辨别官员品级身份高低的主要标志,其颜色为石青色,衣料用云缎,样式为对襟马褂。清代帝后、王公、贝勒用圆补,镇国公以下及文武官员用方补。文官补绣禽鸟,其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补绣猛兽,御史与谏官补则均绣獬豸,故在早期“衣冠禽兽”也是时人艳羡的身份地位象征,后来才随着官场吏治腐败而转化为道德品质败坏的代名词。清制,凡出师、告捷庆典,下属谒见上司,每月初一、初十或逢五日,遇有月食,品官在院、部衙门或行宫的朝贺仪式,文武品官一律穿补服,命妇各从其夫或子之品级,武官之母、妻亦用禽纹。这幅画像中官员补服上的补子所绘禽鸟尾部、头部和羽毛线条明显不是仙鹤,而是一只飞翔红日的云雁,其左右绣有仙桃、花卉,上下有云朵、海水和岩石纹,边沿为蝙蝠、寿字纹,蕴含“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福寿永宁”等多种吉祥寓意。
穿在补服里边的为朝服蟒袍,是最高规格和档次的大礼服,以所绣蟒龙的条数、爪数和衣料服色区分地位品级。一般来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但不绝对,主要还是看朝服颜色和蟒纹状态与数量。帝后用明黄色,王公贵胄可用杏黄,而文武官员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朝服袍的衣和裳上下分裁,最下部裙裾可单独拆卸,两端为“马蹄袖”,是清代官服特有的形式。《钦定大清会典图典》中四品官员朝服蟒袍定制为“片金加海龙缘,蓝及石青诸色随用。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积,裳行蟒八。”画中官员的朝服为石青色,但大部为补服遮挡,仅可见下部裳上两条四爪蟒纹,其左右及后部应还有六条行蟒,两端马蹄袖及两肩披领上各有一条蟒纹,朝服及披领边缘是海水纹和金线织绣的异形海龙纹。
顶戴花翎是清代官员特殊的礼帽,帽上的顶珠和花翎也是区分官员等级的重要标志。帽子分凉帽和暖帽两种,每年3月开始戴凉帽,8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编织,外裹绫罗,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黑色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中有红色绒线帽纬。搭配朝服佩戴的帽子叫朝服冠,其顶子分多层,最上边顶珠宝石为长条尖形,中间宝珠为金属球镶嵌宝石,下部为镂花底座。清制对顶珠的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镂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品级,雍正时改一至六品以颜色相同的玻璃珠代替宝石。凉帽和暖帽后均有一根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的两寸长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羽。翎羽有孔雀羽制成的花翎和鹖鸟羽毛染成的蓝翎两种,花翎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是皇帝赏赐给对朝廷有功大臣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方可用花翎。
朝珠置于颈项,也是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朝珠源于佛教的念珠,每盘108颗,用4颗略大的“佛头”珠每隔27颗4等分。顶端佛头上连缀一颗“佛塔”,下用丝带系缀一块宝石坠子,坠子下再穿系一块宝石,置于背后,称为“背云”。佛塔两侧与佛肩之间又伸出三串小珠,每串10颗,末端有小坠,称为“记念”,佩戴朝珠时两串记念在左为男性,在右则为女性。清制只有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及科道、侍卫等职穿着朝服时才有资格佩戴朝珠,其用料及穿系的丝线也有明确限定。此画中的官员能够佩戴朝珠,可见其品级与地位较高。
朝带同补服一样,是官服的“百搭”配件,其主要区别在朝带“饰版”的材质上,每一种材质样式对应一个品级的官员。清代四品官员朝带为“银衔镂花金圆版四”,就是带子上镶嵌有四块镂花银边的圆形金版。此外,官员着朝服时,脚上一般还要配黑缎质料的方头朝靴。
这幅画像中的官员外罩云雁补服褂,内着四爪八蟒朝服袍,头戴青金石(暗蓝色玻璃珠)朝服冠暖帽,项挂朝珠,肩有披领,穿方头朝靴,坐虎皮交椅,踩漆金脚踏,这一身从头到脚的穿戴,从上到下的打扮,处处都显示着官场的等级和规矩,体现着清代的冠服制度和仪礼,也显示着该官员的威仪和尊贵。可以十分明确的是,图中所绘人物应为一位清代晚期四品文官形象,当时担任这一品级的文职主要有中央部门的通政司副使、少卿、詹事、学士、国子监祭酒和各省道员、知府等,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正职到省部级正职之间的高级领导干部。
此类肖像画因是祖宗遗像,不落作者款识,常悬挂于家庙、祠堂或客厅正中,是像主后辈家人瞻仰缅怀祖先之物,一般不作他姓、他族收藏。晚清以后,伴随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世家大族供奉保存的祖先遗像大多散佚、毁弃,能流传下来的已很少。该肖像画由原广安县文物部门保管,与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军阀杨森收藏的其他书画连同编号,加之画像中人物颧骨突出,两腮和下巴消瘦,与杨森长相有几分相似,杨森亦不会收藏其他家姓祖先画像用以供奉保存,以此推测该画像中所绘人物有可能为杨森先祖。但从现有资料上并未发现杨森家族先祖中有人科举成名官居四品,且当做是清代中后期卖官鬻爵愈演愈烈之势下买官捐官普遍现象中出现的一种可能吧。
新闻推荐
本报讯(前锋记者站黄方瑶)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前锋区龙塘村、七河村、埝坝村、银顶村、吊钟村、袁溪村、仙石村、寨坪村...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