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桂兴唢呐或成省级非遗,成都商报记者走近当地唢呐艺人 一声声唢呐响 曾经热闹 数十年风俗转 如今寂寞
杨秀明表演口吹双唢呐
如果你看过电影《百鸟朝凤》,定会对影片中唢呐匠人对唢呐绝活的坚守印象深刻。在广安市桂兴镇,有一位这样唢呐艺人,他经历了唢呐艺术最红火的年代,也体会到唢呐后来逐渐被更新颖的乐器所取代的失落感。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省文化厅日前发布的拟列入第一、二、三、四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公示名单中,桂兴唢呐榜上有名。
手艺
流行曲目无曲谱,全靠口传心授
杨秀明端坐在沙发上,两腮高鼓,伴随着唢呐孔上几根手指的动作,唢呐喇叭里立即传出圆润悦耳的音符。今年55岁的杨秀明是一名唢呐艺人。对于唢呐,他说是自己这一生最大的兴趣爱好,他可以一口气演奏一首曲目,无换气、断气痕迹,不仅可以口吹双唢呐,还可用鼻吹唢呐。
杨秀明是13岁开始学习吹唢呐的。他看过电影《百鸟朝凤》,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师父并没有电影中焦三爷那样严苛。“当时去找师父学艺,说我很喜欢这个,师父也就同意了。”杨秀明说,吹唢呐需要气力,但更需要掌握技术,吹唢呐的声音不能断,吹唢呐的人必须要掌握换气这门绝活。
正式学艺那天,师父给杨秀明端来一碗水,让他掐一节稻草秆,一端放水里,一端含在嘴里不停地吹气,水里要一直不间断冒泡,换气技术才算过关了,杨秀明说他学了4个小时就学会了。
那个年代,流行的唢呐曲目包括《七叉子》《将军令》《南瓜花》《扮装台》《水落音》等等,但这些曲子没有曲谱,一直都是靠师父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
“就是对这个很感兴趣,每晚练习到十一二点,出门干活也要把唢呐带上,空了就拿出吹一会。”杨秀明说,自己在跟随师父参加第四场活动时,就已经能端着唢呐上场吹奏了。
8个月后,杨秀明学成出师。
兴衰
曾经连赶几场,如今难接到活
那是唢呐艺术最红火的年代。
“隔三差五就有人请你去,有时候还要连着赶几个场子。”杨秀明很怀念上世纪七八年代。到主人家后,主人家会恭恭敬敬端上茶水伺候,唢呐一响,一群人围过来看热闹,吹奏的人也越吹越有劲。
最红火的时候,杨秀明收了二十多个徒弟,有时候几个场子扎堆,杨秀明只好让徒弟们单独上场。
吹唢呐,也讲究规矩,参加“白事”和“红事”的曲目不一样。比如说,《扮装台》《南瓜花》《七叉子》等喜庆的曲目都是参加“红事”吹奏,比较伤感的《汉中山》《水落音》《普暗周》曲目只能在参加“白事”活动时吹奏。杨秀明说,一般参加红白喜事的唢呐艺人有两个,其中一个人带头吹响,待两三个音符后,另一个人便能听出曲目,鼓起腮帮子紧跟而上。
在杨秀明的记忆中,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村民们办红白喜事就更加喜欢西洋乐队了,最好还有个小品演员唱歌逗乐什么的,唢呐艺术就式微了。1997年,杨秀明也和其他早已离开的徒弟一样,加入打工潮流。
“现在一名唢呐艺人吹一场有两百块钱左右的收入,但基本上接不到活了。”杨秀明2012年回到老家,偶尔,他会被人邀请去参加“白事”活动,但已接不到婚礼的演奏邀请了。大儿子在镇上开了一家婚庆公司,他也从父亲那学会了吹唢呐,但他表示,目前没有婚庆需要吹唢呐了。
此前,桂兴唢呐被纳入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秀明也是桂兴唢呐的传承人。广安市前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桂兴唢呐艺术除了独特的演奏技艺和曲目外,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也与其他地方的唢呐不一样。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省文化厅日前发布的拟列入第一、二、三、四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公示名单中,桂兴唢呐榜上有名。
曹洪建 成都商报记者 王超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依法、准确、有力惩处黑恶势力犯罪,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近日,广安区人民检察院与区法院、区公安分局联合出台了《扫...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