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当“股东”集体增收入

广安日报 2018-07-17 04:02 大字

□前锋记者站 袁秀娟 本报记者 龙俊帆

“今年,全村花椒大丰收,我一亩多地分红300多元,加上平时在基地的务工费,共收入了5000多元。”7月12日,前锋区龙滩镇黄泥村村民张前珍一边忙着为花椒树剪枝,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站在黄泥村通村公路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全是花椒树。“如今,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花椒。”该村党支部书记杨代明一边带记者参观花椒基地,一边说道,“花椒采摘结束后得进行养护,这关乎来年的收成,马虎不得!”

几年前,黄泥村村民还在种植传统作物,土地大面积撂荒,村民收入微薄。“2015年,村里将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种植黄花,但效益并不好。”杨代明说,村民仅有一点分红,村集体经济收益甚微。

鉴于此,村支“两委”打算另谋出路。

发展什么才能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呢?

2015年的一天,杨代明的妻子托朋友带回来一点青花椒,鲜香麻辣的口感让杨代明灵光一现:何不种植青花椒?

和村支“两委”商量后,大家一拍即合。杨代明亲自带队,到前锋区观阁镇偏岩村、广安区恒升镇代龙村等花椒示范基地进行考察。考察中,杨代明发现,这些村基本上都将土地流转出去,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土地租金和务工费,而村集体经济收益甚少。“不能走单纯的土地流转模式,要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2016年,黄泥村与前锋区花椒龙头企业和诚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按照合约,农户将土地承包权化作资产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与和诚林业展开合作,由和诚林业出种苗、技术、花椒专用肥料和农药,农户出土地、劳力。

“这就相当于农户自己当‘股东\’。”杨

代明说,在此基础上,村委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建设了藤椒产业基地,收益按农户30%、村集体40%、和诚林业30%进行分配,同时村民务工按天计价,这样既可以确保农民增收,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万一花椒产量差,效益不如自己生产或者流转土地怎么办?”种种疑虑让村民们有些退缩。“根据合同,不管花椒的产量和质量如何,和诚林业都将以保底5元每斤的市场价收购。”杨代明的底气也源于此。

2016年1月,黄泥村正式成立凰益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村里的70亩地种植花椒树6000余株。2017年6月,花椒迎来收成,共产9600多斤,和诚林业按每斤6.5元的价格回购,收益达6万余元。“除去公司的1.8万元,农民每亩分红250多元,村集体还增收2.2万元。”杨代明欣喜地说,这也破

解了黄泥村村集体经济“空壳”的难题。

良好的收益坚定了黄泥村发展花椒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全村“乘胜追击”,同年又栽植花椒树70亩。今年6月,花椒再次迎来好收成,共产3.2万余斤,收益达16万余元,村集体分到了6万余元。

“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我们不当‘守财奴\’,而是将其用之于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支付村民务工费等。”杨代明说,今年5月,村里又栽种了5万余株花椒树苗,花椒基地从原来的140亩扩大到现在的650多亩,全村80%的农户都将土地入股到了合作社。

“预计到2020年,全村花椒可实现产量26万余斤,集体收入达60余万元。”杨代明说,明年他们将把村里剩余的900亩土地全都种上青花椒,将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村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新闻推荐

“丹凤”记忆

广安火柴厂内的“丹凤”雕塑。(资料图片)1985年,杨国柱(右前一)与日方代表谈判后握手的情景。(资料图片)□周娟广安区记者站张国...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