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路:地里种桑树家蚕吐金丝

广安日报 2018-07-09 01:16 大字

□前锋记者站 兰林前 本报记者 刘定春

种过庄稼、开过砖厂、当过涂料工、办过养猪场,从20多岁开始,前锋区代市镇平桥村村民王德路便在致富路上不断探索。7年前,年近50岁的他再次投入创业大潮。这次,他将目光瞄准蚕桑业。

1986年,王德路结婚的第三年,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开砖厂。“那时的想法很简单,要让老婆和娃儿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王德路贷款5万元,开起了砖厂,挖土、烧砖、销售……为了节约成本,这些活由他一人包揽。然而,由于砖厂安全隐患大、利润薄,5年后,他放弃了生意,前往福建、广东等地打工。

“主要负责刷漆。”由于王德路干活勤快、利索,他一天能拿到两三百元工资。在上世纪90年代,这已经属于高工资了。王德路在沿海呆了17年,直到46岁,他才辞掉工作,回到平桥村。

谈起回乡的原因,王德路说:“最多做到60岁,人家就不会雇我了,那时再想回家创业就难了,所以我要提前回到家乡发展产业,这样我60岁、70岁,甚至80岁,只要做得动,我都能挣钱。”

回到家乡做什么呢?王德路首先想到的是养猪。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养的第一批猪仔因为染病全部死亡。那一年,王德路亏了好几万块钱。

这一次,他吸取了盲目投资的教训,决定多方考察后再“下手”。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到各地农村走访,寻找适合发展的产业。

“2010年,我到绵阳走亲戚,发现那边的农村成片种植桑树,不少人在发展桑蚕业,收入不错。”这让曾经在家乡小面积种过桑树、养过桑蚕的王德路格外欣喜。

回家后,没读过太多书的王德路四处学习种桑养蚕技术。2011年,他把自家的6亩地开垦出来,种上了桑苗。2013年,桑树成林后,王德路养了半张蚕(一张有2.5万只蚕),当年收入不错。2014年,王德路开始承包村里的荒土,大面积种植桑树,并一步步扩大养蚕规模,养蚕的季数也逐渐增多。到今年,王德路家的桑树已经变为30亩,养蚕规模达到了10张,年收入10余万元。

“养蚕是个累活,不是所有人都做得下来。”王德路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大蚕期间,每天要吃4000多斤桑叶,一个背篓如果按装60斤桑叶计算,每一天,王德路需要采集60多背篓桑叶。大蚕期约有10天,意味着这段时间王德路要不断往返于桑树林和蚕房之间。

7年种桑养蚕路,苦和累写在了王德路干瘦的身体、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掌上。但谈起养蚕,王德路一脸自豪:“一斤蚕茧能卖25元,今年第一季蚕茧,我就卖了一万六呢!”

现在,凭借勤劳的双手,王德路已经发家致富,老家的房子修整好了,还在城里买了房。两个儿子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家。

这样的幸福生活,在56岁的王德路看来还远远不够,“我还要继续奋斗,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后辈,越努力,越幸福。”

新闻推荐

广安召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

本报讯(祝艳林记者雍剑波)6月27日,广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在市司法局召开。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甘用德强调,...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