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之变:一干多支竞相发展
□本报记者站 姜慧 陈定军 兰林前 本报记者 周文平
6月4日,在广安经开区的浙江嘉倪电子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在抓紧装修,力争8月底部分设备进场安装调试,9月进行试生产。“我们主要生产手机连接器和电脑连接器,预计年产值超过2亿元。”该公司负责人陈朋成介绍说。
在广安经开区,像陈朋成这样的投资者还有很多。“今年上半年,无论是从项目签约个数、投资金额,还是从项目质量来说,都创下历史新高。”广安经开区投促局负责人李宗孝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广安经开区共签约项目15个,协议投资达53亿元。
李宗孝说,广安经开区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划,确定了新材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成为投资兴业的“洼地”。
广安经开区只是广安市培育出的众多经济增长极之一。如今,各区市县、园区、市属国有企业坚持错位发展,形成了各自优势特色产业,广安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潜力全面释放。
A
以改革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6+3+1”一干多支、多点多极驱动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实施一干多支、多点多极驱动发展战略,是广安思变求新之举。
1993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安地区,1998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广安地区设立广安市。作为
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广安虽然一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横向比,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先进地区继续领跑,后发地区不断赶超,前进的脚步稍缓,广安将面临“边缘化”的危险;纵向
看,广安经济增长依然建立在低起点成长的基础之上,发展不足、水平不高,处于艰难爬坡阶段依然是广安当前最大的市情。
如何破题?
“6+3+1”一干多支、多点多极驱动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这是广安市以改革为抓手,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的新思路。“6”即6个区市县竞相挖掘并发挥各自的政治、人文、地域、产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承担科学发展重任,形成支撑广安发展的增长点;“3”就是调整形成了国家级广安经开区、枣山物流商贸园区和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1”就是组建广安发展建设集团。
这一全新的战略发展格局,与过去5个区市县的发展格局相比,不仅进一步体现了条块结合、功能分区的优势,而且更有利于格局内各点发挥专长、彰显特色、凝心聚力、加压驱动,从而助推广安跨越升位。
其实,早在“6+3+1”战略发展格局诞生之前,广安就在谋新谋变。2013年2月,国务院批准广安市调整行政区划,新设前锋区,一举打破广安“一市一区”格局的限制,广安发展由此迈入“双车头”拉动发展时代。
此前,广安区人口高达100多万,但城镇人口不过20多万,要实现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进程,仅靠“单车头”很吃力。
新设立的前锋区,拥有国家级经开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川渝合作示范区等平台,享有独特的区位和政策优势,从产业布局来看,前锋区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而新的广安区突出农业优势,两个区将形成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
新的广安区和前锋区行政区域规模、管理幅度趋于合理,有利于根据各自特点,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和管理、服务重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有针对性地改善民生,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前锋区获准成立已五年,这期间,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作为全省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近年来前锋区GDP年均增长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双双突破百亿大关;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8%、10.5%、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3%、10.7%……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前锋区已逐步成为广安经济发展的新高地。(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蒲耀全记者杨雪)近日,广安市保险行业协会积极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月活动。5月末,协会与广安市银监局联合行动,组...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