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黄金”
□罗传波 刘峰 广安区记者站 张国盛
3月29日,消河乡新寺村8组的田间地头,长满了一株株碧绿的黄精。记者走近一看,黄精的根部还长出了不少新苗。“这是我们村栽植的中药材,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新寺村主任彭建兵开心地说。
2014年以来,新寺村通过政府扶持和业主带动,规模发展黄精产业700亩,其中业主种植580亩,群众种植120亩。该中药材生长期为3至4年,按每亩产值5万元计算,该村黄精产业每个生长周期可实现销售收入近4000万元。
“能人”返乡当业主 流转土地种黄精
彭建兵介绍,新寺村是省定贫困村,村里大多数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造成土地闲置撂荒,而留守在家的村民也只能种植水稻、玉米、红苕等传统作物。虽然村民们辛勤劳作,但每年收入只能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转机出现在2014年11月。乡友彭素平多年在外打拼,已成为成都药材批发行业的领军人物。消河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方努力,引导他返乡带领乡亲们种植市场前景好、利润可观的黄精,帮助大家实现脱贫增收。
经过多次协商,并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彭素平流转土地580亩,成立新寺村专业合作社。
新寺村支部书记周建忠告诉记者,在土地流转中,合作社对愿意领取土地租金的群众,按每亩300元的租金兑现到群众手中;对27户128名用120亩土地入股的社员,则约定在黄精收获后,按50%的比例与他们分红。“照这样计算,入股社员每年人均可增收6000余元。”周建忠表示。
同时,黄精产业的发展,为新寺村50余名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前务工的机会。据悉,黄精基地每年需除草4次、施肥2次、翻地1次,支付村民工资达25万余元。“以前想挣钱没活干,现在在基地里打工,我每年可以挣5000多块钱,还能照顾到家庭!”新寺村7组贫困村民谢承联高兴地说。
2017年,该村人均收入已超过贫困线标准,终于摘下了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
业主带动+政府帮扶 黄精成为骨干产业
事实上,在彭素平返乡发展黄精产业之前,新寺村村民对黄精种植并不陌生。彭建兵介绍,10多年前,4组村民杨子本等人曾从山上挖回野黄精种植。盛产后,杨子本等人将其送到场镇销售,一株就可以卖到50来元,那时大家对黄精就有一个印象——值钱。
彭素平流转土地大规模发展黄精产业后,便有部分村民受到激励,买来少量黄精苗栽种在田边地角。基于此,2016年11月,消河乡在新寺村便将黄精作为该村骨干产业进行打造,投入资金34万元购买黄精种苗,分三批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同时,新寺村专业合作社还按照“统一生产规模、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能培训、统一生产标准和统一集中销售”的模式提供服务。
有合作社示范带动,村民们看到了种植黄精的良好效益和广阔前景,主动在房前屋后栽植黄精,形成了全村家家户户栽植黄精的热潮,使黄精产业真正成为助农增收的骨干产业。
“我家里栽有1.5亩黄精,3至4年后上市销售,可卖到7.5万元,相当于每年可以赚2万元左右。”8组贫困村民彭民生高兴地说,“有政府大力帮扶和合作社提供服务,我们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了!”
今年年底,新寺村业主栽植的黄精将开始进入丰收季。为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新寺村黄精合作社正规划投资100万元,征地10亩建设中药饮片厂,进行黄精深加工,可解决140余人就业。同时,饮片厂每年可烘烤黄精200吨,每公斤黄精可升值1.6元,仅此一项,每亩可为种植农户增加收入6400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助力企业脱困发展,减少失业、稳定就业的护航作用,日前,广安市人社部门扎实推进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工作,累计为该市346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4257.33万元,惠及职工11.6万余人次。自...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