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广安老城四十九条街
大美广安。本报记者张启富摄
大东街原貌。
今日的水塘堡街。
□李晓林
自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在秀屏山下的浓水、还水、洄水三沟合流交汇处设置广安军后,军营逐渐演变为城池,取名浓洄,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和发展,如今,那个小小兵营壮大成为方圆40多平方公里(含枣山园区、官盛新区),拥有街道一百多条、人口数十万的城市,着实让人倍感欣慰。然而,这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县城,原有的大街小巷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消失在日新月异的城市进程中。
史载,广安老城明清时期变化不大。古城池周长仅有九里七分,始初没有城垣,明初以树木为棚,依山甃石为墙。官署设于秀屏山上,与城池厘隔,山下皆为鳞次栉比的民居。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州曾瑀、许仁,方开始以自然地形为基础修筑城墙,设城门六道,东曰柔安,西曰清安,南曰镇安,北曰寗安,另有小西门、小北门。之后历代对城垣均加以补修、加高或增厚。至清光绪年间,有城墙6里长一千零八十丈,高一丈二尺,城池内0.4平方公里,有街道18条。民国十三年(1924年)后,逐渐拆除城墙、城门,扩大城池,至1949年,老城扩大到0.9平方公里,有街、路、巷49条,1952年正式命名的街、路、巷、沟51条。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时,一律将街道名称改为带有革命意义的词语,如水塘堡改为红星街、新南门改为解放街等。1972年恢复原街名47条,至1985年旧城改造前,老城命名的街、路、巷、沟49条,其中以街命名25条,以路命名10条,以巷命名9条,以沟命名3条,以桥命名两条。
旧城可以改造,小城可以扩大,街道可以拓宽,节奏可以加快,旧的一切可以过去,但是有一样应该铭记,而且应该世代传承下去,那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无论是辉煌或是忧伤。为了唤起广安人对旧城之记忆,现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49条街道(即两桥三沟九巷十路廿五街)分别记叙如后。
以街命名的25条街道
水塘堡街位于原浓洄镇中心地带,南北走向,北抵三圣街靠大东街,南连正街,与龙头街交叉口十字街相接,西背厚街,并对接学街。街房为木架和砖混结构各半,总长182米,街宽9米。古时建城池时因有一口大堰塘而得名,此水塘位于后来的县文化馆内。清咸丰九年(1859年)和光绪十二年(1886年)对街道两次命名,均定名为水塘堡街,民国初期改名为中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为纪念抗日志士林森,水塘堡改名为林森路。林森乃福建人士,早期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林森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各地相继将地名改为带有红色革命色彩的名字,林森路改名为红星街,1972年2月复名水塘堡街。
1990年之前,水塘堡街驻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储蓄所、广安旅馆、照相馆、县电影公司、卡拉ok厅、电子娱乐场所及各类百货商店和水果市场等,是老城的金融中心和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其东侧还保留有10户穿木结构的旧房。至2005年旧城改造,水塘堡街不复存在,但街名仍保留,且已成为了一条步行街道。
大东街位于浓洄镇中部,南北走向。北与小东街相接,南通老南街,西靠正街,东连新街。街房为砖混结构楼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总长168米,街宽10米。因此街位于县城中心以东,街道长而宽且大而得名。清咸丰九年(1859年)定名为东街,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两次命名,均称为大东街。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因大东街是县城中最宽、最大的一条街,因此就以国父孙中山的名字命名,更名为中山路。“文革”时改为红星东街,1972年复名为大东街。
几百年来,大东街商埠林立,是县城最繁华的商贸中心,无论是逢场天还是平日里,满街的摊贩,商品琳琅满目。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大东街新建了许多的楼房,大多为3—5层的砖木或砖混结构。至1990年,大东街基本改造成为一条新街,仅剩下东侧5户、西侧6户私有旧门市的穿斗结构木房。2000年后,大东街被全面改造,但街名仍然保留。
小东街位于县城中心东侧,东接东门口,南起大东街,西邻三圣街,北连暗桥。此街凸显古今不同的建筑特色,混凝土街面,地貌起伏,南面平缓,北成25度斜坡,全长160米,宽10米。因地处城池中部东面,比大东街小而得名。清咸丰九年(1859年)定名为小北街,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称上东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民国中期均定名为小东街。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城中的街改为路,并且均以人物命名,小东街于1946年更名为祖润路。1966年,因政治因素小东街又改为红星东街,1972年2月恢复原名。自清末以来,特别是1949年后,小东街就遍布商业、金融、娱乐、餐饮店铺,后虽经旧城改造,但仍保留有邮政、通信店铺。
龙头街位于城中心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正街、水塘堡、新南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北依广安饭店,南靠医药公司,西抵州坡。街房以砖混结构楼房为主,其余为木结构平房,排列整齐有序,沥青街面,总长146米,街宽9米。因清朝和民国初年广安州、县府衙均设在街首的顶端,此街是衙门口下第一条街,故名龙头街,至民国中期均沿用此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广安历史名人、明朝户部尚书王德完,龙头街改名为德完路,1966年又顺应形势改名为红星南街,1972年2月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1983年县饮食公司在此街修建了广安饭店,为钢混结构六层楼房,是广安当时最豪华、最高档的国营饭店。随后又改、扩建了框混结构的广安剧场。龙头街辟有旧货、配件、农副产品、家具及木制品交易市场,各种摊点密集。如今龙头街早已全部进行改造,旧街已不复存在。
东门街属清末新增街道,位于县城之东,东西走向。东临渠江,南接大东街,西通三圣街,北与小东街邮电局交界。因此街东西走向,古时有城墙并辟有城门,称东门口,街则称东门街,光绪十二年(1886年)始得名,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直沿用此名。“文革”时期改名红星北街,1972年2月复名。街长86米,街宽7.5米,碎石街面,街房多以木结构平房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建了十多个单位,除县彩印厂、镜箱木制品厂外,大多为钢混、框混结构4—5层楼房。至1990年,东门街北侧基本改建为新街房,南侧仍为原穿木结构房屋。如今此街也全部进行了改造,多家企事业单位早已迁出,街道也已成为通道。世纪伟人邓小平当年离开广安就是从东门码头乘船到重庆的。
三圣街位于城中心,东西走向。东起东门街,南临水塘堡街,北靠县文化馆。街房以木结构平房为主,排列整齐有序,全长约100米,街宽9米。因明清时期街西头建有三圣庙而得名。清咸丰九年(1859年)定名为所前堡,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名为三圣街。1946年,为纪念广安历史名人秦炳,更名为秦炳路。秦炳为龙台镇龙台老街人士,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66年改名为红星北街,1972年2月恢复原名三圣街。解放前,此街为小五金、白铁制品、木制镜箱、纸扎等交易街区。2000年后旧城改造,老街全部拆除,现已成为一条步行街。
(未完待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广安区记者站廖小兵本报记者刘定春龙俊帆“建设速度太快了,一天一个样。”“修得太漂亮了,公路是八车道,小区像花园。”初春时节,漫步广安区官盛新区的人们会发现,这片曾经道路崎岖、泥泞难行的荒芜...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