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残疾人张道斌 “孵出”一条致富路
□前锋记者站袁秀娟本报记者龙俊帆
1月18日,清冽的寒风吹得人脸颊生疼,而在张道斌的家中,一台全自动鸡苗孵化设备散发出的热量,驱散了一切寒冷。
“可不要小看这台机器,一年可以孵化上万只鸡苗。”张道斌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对记者说,就是这台孵化机,“孵出”了他的致富路。
今年43岁的张道斌是前锋区光辉乡来龙村人,1岁时他因一场医疗事故导致左眼永久失明。失明给张道斌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不便,初二读完后他便辍学在家务农。
“种庄稼只能勉强糊口,赚不到钱。”眼看居住的土坯房越来越破旧,1999年,张道斌踏上去福建打工的路。在外打工的那段时间里,相比正常人,单眼残疾的张道斌,遇上的困难不少,但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2004年,张道斌拿着打工挣来的钱,在老家盖了一层平房,然后结婚生子。
盖房和结婚花光了张道斌所有的积蓄。继续出去打工?他不想带着家人在外奔波。在家务农?收入太低。张道斌决定,留在老家另谋出路。
张道斌的父亲有着孵化鸡苗的手艺,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向父亲学习,依靠这门手艺过活。“学问多着呢!”张道斌说,选蛋特别讲究,蛋的形状和大小必须符合要求,太大太小或太长太圆都不行,蛋壳粗糙、蛋壳坚硬、双黄蛋等都不可以用来孵化。
“那时候的孵化技术比较落后,用煤油灯进行加热保温。”张道斌说,这种孵化手段操作繁琐,对箱内温度要求非常严格,每晚要起床好几次检查箱内温度,还容易带来火灾隐患。一旦煤油灯熄灭,整箱种蛋就会报废。存活率低、风险大,一年下来,张道斌赚的钱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开支。
2014年,张道斌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帮其采购种蛋,鼓励他自主创业。政府的帮扶对张道斌有很大的触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的现状。
要想脱贫,传统的孵化技术肯定行不通,张道斌有了更新孵化设备的想法。2015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张道斌采购了一台全自动鸡苗孵化器。“相比传统的煤油孵化机,这台孵化器可自动持续控温,一次可孵化上千只鸡苗,鸡苗的存活率极高。”有了先进设备的帮助,经验丰富的张道斌如虎添翼,该年共孵化鸡苗5000余只,实现纯收入8000余元。
2016年,尝到甜头的张道斌决定趁热打铁,他又陆续采购了数千枚种蛋。此外,前锋区残联还鼓励他发展养殖业,为他送来4头生猪,他自己则买来一头母猪进行配种。到2017年底,张道斌出栏生猪30余头,孵化鸡苗上万只,共进账3万余元,一举脱贫。
如今,张道斌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我打算扩大孵化规模,早日过上富裕生活。”对于未来,张道斌有了新的规划。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尚进广安区记者站张国盛)“总工会提供帮扶救助,让我们全家人在寒冬里感受到了关怀和温暖。”1月17日,在得到区总工会干部送来的500元慰问金后,居住在广安城南红旗街的困难职工文和元如此表示...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