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区牢树“文化塑区”理念,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切实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脱贫摘帽工作的重要抓手,逐步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的目标
□文广轩前锋记者站甘凤云
曾经,龙塘街道办事处的黄锋村,是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如今,该村不但已脱贫走上致富之路,还一跃跻身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行列,村内农家书屋、村文化室、文化活动室、文化院坝、村史馆等场所,处处彰显出文化扶贫带来的浓厚书香氛围。
由此,文化扶贫成为前锋区***中的一抹暖色。前锋区作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全区上下一心,奋力脱贫摘帽。建区之初,区委区政府就牢树“文化塑区”理念,切实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全区脱贫摘帽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整合中、省、市、区各类文化产业项目资金,文化惠民扶贫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并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逐步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的目标,让广大群众的钱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
严格保障确保全面推进
黄锋村按照“七个一”建设标准,先后建成了村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少儿活动室各1个,硬化文化广场1000余平方米;高标准配备了各类图书3000余册,以及电子琴、棋类、电脑、电视、打印机、触摸式阅读机等文体设施;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实现了电视、广播信号全覆盖。
前锋区制定文化惠民扶贫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伊始就注重科学谋划,严格落实,确保文化惠民扶贫与全区脱贫摘帽同步实现;坚持实地调研,逐村逐户踏勘,并注重与全区脱贫攻坚总规划以及其他部门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出台系列文件,明确工作目标、时限、责任领导及人员等内容;建立健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惠民扶贫工作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文化专项资金监管,加强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充分保障广播电视、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努力发挥政策、项目、资金资源最大化优势,全面提升脱贫实效。
同时,成立文化扶贫工作专项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区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建立区级领导常态蹲点督导机制,构建了“九个一”责任帮扶体系,每周至少开展1次现场指导,每月至少开展1次业务指导、“一对一”定点帮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现场解决文化惠民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工作实效提升群众满意度,确保了工作快速推进。
将督查考核作为促进工作的重要手段,从严管理,扶贫留痕,确保全区脱贫摘帽顺利实现。区委整合区纪委、组织部、督查办、脱贫办等单位力量,抽调专职人员成立5个专项督查组,文化广电部门成立专项督查组,每天到村入户,开展督导。现场发现问题,现场列出清单,现场督导整改,每天编写督查快讯,每周印发《督查通报》,倒逼督促工作落实。立足扶贫有痕、脱贫留迹,坚持文化惠民扶贫工作痕迹化管理,压实区级部门和乡镇工作责任,明确区乡村户四级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必备资料。采取部门、乡镇、村互考互评的方式,对牵头部门、帮扶单位、乡镇、贫困村每月拉通排名,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比学赶超帮中加压驱动,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挖掘亮点激发内生动力
黄锋村的村民,大多数是以前的乡村手艺人。该村便结合村里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进行亮点挖掘,精心打造了“诚信文化大院”等人文风景线,将感恩、孝义、诚信、爱国等传统美德融入其中,激发了村民建设家乡、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信心。
在亮点打造上下功夫,坚持“一院一坝一品牌”的建设标准,将文化院坝打造为前锋区文化新名片,也是该区强化文化内涵挖掘的特色表现。该区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名人及群众的力量,向广大群众征集能体现川东传统民俗文化的物品,丰富了文化院坝的内涵;并将感恩、孝义、诚信、爱国等传统美德融入其中,通过房屋建筑、院落景观、物品设施、墙绘展板展示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丰富了文化院坝的精神内核,使文化院坝成为开展群众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文化院坝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的结合点,由区委宣传部统筹,各乡镇负责文化院坝基础建设,区文广新局负责院落氛围打造,乡镇与部门分工协作,使文化院坝建设工作及时有序推进;充分整合“三建四改”资金、文化院坝建设补助资金等各类项目资金与扶贫资金1000余万元,投入文化院坝建设中,为打造高水平文化院坝提供了资金保障。去年以来,该区建成34个各具特色的文化院坝,其中尤以高岭村红色文化大院、黄锋村诚信文化大院、石船村码头文化大院等为代表。
在亮点活动开展上下功夫,将文化活动作为精神扶贫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前锋区文化扶贫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组建文艺队伍到乡镇、贫困村开展各类文艺演出50余场次;为宣传脱贫攻坚,新创作小品《贫困村的幸福生活》、歌舞《美好新家园》等,深受群众欢迎。利用世界读书日、农民读书月等节点,开展“流动图书赶大集”免费阅读活动,将图书送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军营,掀起全民读书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前锋儿女“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区”的高昂斗志和饱满热情。整合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力量,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各行业的专业人才,针对群众需求,结合各村特色,开展编织、绣花、缝纫、果蔬绿色栽培等专业培训,增强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引导群众创业致富奔康。持续开展“立村规、晒家训、明家风”等活动,大力实施“破陋习、育新风”工程,让群众改变千年陋习,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将中省市区系列脱贫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战贫困,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完善设施共享文化“盛宴”
在文化惠民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前锋区既保证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又结合实际主动增加任务量,提高建设标准,使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更好地发挥惠民利民的作用。
在文化室建设方面,该区在新建省定10个脱贫村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按照“六个有”标准,高质量、高标准完成50个文化室建设任务。为确保全区贫困户(特别是部分山区贫困群众)可以正常收看中、省、市、区各级电视节目,该区自我加压,将省定827户贫困户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增加到为4414户通电视信号。2016年省定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任务14个,实际完成74个村“村村响”和10个乡镇应急广播平台建设,该区村级广播“村村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此外,该区还建成了农村阅报栏50个。在文化室建设方面,除满足省定文化室建设“六有”标准外,还为每个文化室配送了电脑、电视、打印机,部分村文化室还配送了图书借阅机;在电视信号建设方面,在有条件的村优先采取有线电视接入方式,彻底更新老化线路,重新铺设光纤,提速电视信号带宽,提高群众收看电视节目质量;在广播建设方面,采购优质设备,增加大功率功放,扩大广播信号覆盖范围。
今年,该区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新建和改建文化室25个,新建文化院坝25个、区级应急广播平台1个、广播“村村响”34个、电视“户户通”1181户、阅报栏22个,为205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图书,确保各农家书屋图书达1600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玲胡青青精致的妆容、挺拔的身姿、清脆的声音……12月26日,讲解员张译文的讲解让游客们在思绪飞扬中领略伟人风采,成为邓小平故里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邓小平故里景区是广安市一张响...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