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波:回乡裁缝当上“鸭司令”
□前锋记者站兰林前本报记者王林
李顺波很高兴,他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摆脱了在贫困线“徘徊”的尴尬局面。兴业才能致富,制衣厂工人出身的李顺波转型成为“鸭司令”,顺利摘掉了贫困帽,踏上了致富路。
12月11日,前锋区观阁镇埝口村,39岁的李顺波蹲在稻田里,身边围着上千只鸭子。李顺波一边唤鸭子,一边从袋子里掏出饲料撒在田里。20天后,这批已经喂养了40天的鸭子,将以每斤9元的价格销售出去,李顺波可实现纯利润7000余元。
建档立卡贫困户这顶“帽子”,李顺波在2015年底就甩掉了。可在2016年初,因为家庭突遭变故,李顺波面临再次戴上贫困帽的局面。如何不再重走贫困路?李顺波想到了发展养殖业。依托埝口村有利的自然条件,他发展肉鸭产业,从庭院养殖到规模养殖,目前年出栏量超过1万只,利润达7万余元。
时间回到三年前,36岁的李顺波在东莞一家制衣厂做工,平均月薪5000元左右,妻子张春艳也在东莞上班,每月有4000余元的收入。当时的生活,李顺波觉得很满足。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6月,李顺波的奶奶、父亲相继患病,母亲去世早,奶奶、父亲便无人照顾,加上一双年幼的儿女在镇上读书,无奈之下,张春艳只得从工厂辞职,回乡照顾老人和小孩。原本幸福的家庭,一时间陷入经济拮据的局面。
2014年底,脱贫攻坚工作启动,李顺波一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埝口村党支部书记周斌介绍,李顺波一家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加上劳动力缺乏,农业生产无法开展,仅靠李顺波打工挣钱,要支付两位老人的医药费和一家人的生活开支,着实比较困难。
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以后,李顺波在工厂里时常加班,他想努力为家庭增加收入。“贫困户这个名字不好听,家里的现实状况需要努力去改变。”李顺波说,2015年期间,他在厂里主动要求加班,每月有近6000元的收入,加上妻子在家里种庄稼,家庭经济条件逐渐改善。
2015年底,在埝口村第一批脱贫摘帽名单里,李顺波名列其中。周斌说,李顺波能够脱贫,除了政策上的帮扶外,主要还是靠他自己,发挥内生动力,积极主动脱贫。
摘掉了贫困帽,李顺波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李顺波刚刚卸下一担又添重担,2016年4月,在家务农的妻子病了。“妻子生病了,老人小孩又没有人照顾了。”李顺波说,面临这样的突发情况,不得已,他只能辞职回乡。
从制衣厂辞职回家以后,李顺波总感觉不自在。“没有活干,挣不了钱,全家人都没收入。”李顺波说,刚刚回到家那段时间,他也消极过,不知道该怎么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在镇上打零工、做木工学徒、学做水电工……由于没有技术,李顺波每月收入不到2000元。
李顺波意识到,按照当时的状态发展下去,他极有可能再次回到贫困之列。“返贫”这个词语,让李顺波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觉得自己应该去摸索,掘出一条致富路。
在埝口村这块土地上,究竟能干什么?
李顺波最终想到,走农村人常规的路子——搞养殖。“埝口村水源便利,土地平整,养鸡鸭便于管理。”李顺波分析称,养鸭投入不高,还可以进行创业贷款,加上有区镇两级畜牧技术人员免费提供疾病防治等服务,他没有后顾之忧。
说干就干,今年6月,李顺波用7000元做本钱,买了1000只幼鸭,放养在荒田里。半年时间里,李顺波已经卖了三批鸭子,净赚两万余元。“现在根本不愁销路,广安、重庆等大型家禽市场都缺货。”李顺波说,只要市场行情波动不大,他有信心能够赚到钱。
尝到养鸭带来的甜头后,李顺波准备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年出栏量5万只,那样一来,他每年的纯利润可达30万元以上。“只要人不懒,在农村同样可以赚大钱!”李顺波说,摘掉贫困帽以后,他要努力致富奔小康,买轿车、建新房。
新闻推荐
广安党政代表团赴天津滨海高新区开展区域合作活动 搭建区域合作共赢长效发展平台侯晓春曾卿严春风等出席
本报天津12月14日电(记者张飞)14日,市委书记侯晓春,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卿率广安党政代表团赴天津滨海高新区开展区域合作活动,并与天津滨海高新区工委书记倪祥玉,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盛等座...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