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安区:从“贫困样本”到“脱贫标杆”

广安日报 2017-11-06 01:26 大字

□广安区记者站廖小兵本报记者徐瑜

10月27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批准广安区等5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国家级贫困县广安区正式通过“国考”评估,摘掉了这顶戴了31年的“穷帽”!

这是广安区交出的脱贫答卷:2014年,全区精准识别认定贫困村136个、贫困人口16807户54483人,贫困发生率8.3%。2014年至今,全区累计减贫1.4万余户4.5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6%,高标准、高质量通过省级考核和国家第三方评估,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区)。

从“贫困样本”到“脱贫标杆”,广安区为何能成为全国全省首批摘帽贫困县之一?近日,记者前往广安区进行探访。

关键词:创新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10月31日,广安区兴平镇堤埝村重残重病照料中心内,宋光涛正坐着轮椅在院里晒太阳,幸福的笑容挂在脸上。

宋光涛是丁坝村人,因脊髓炎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妻子伍素英为了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地也种得少,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

中心开办后,镇干部就动员宋光涛入住。悄悄到中心看了好几次,宋光涛最后决定住进去。“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有专人照顾饮食起居。”宋光涛说,“最重要的是家人不用照顾我,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农事上。”

“家里有一个重病重残病人,一家人都会被束缚。”广安区扶贫移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区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家庭比例较高。

如何将这些被束缚的家庭成员“解放”出来?2016年3月,广安区创新推出“集中供养”模式,由乡镇或村为实施主体,综合政府政策性补贴、社会爱心捐赠等,利用村级活动阵地或租用农村闲置房屋,对重病、重残贫困人口进行集中托养。

兴平镇在全区率先试点,将堤埝村闲置村小改建后作为照料中心,把没有自理能力的贫困群众集中到一起照料,有效“解放”了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的劳动力。

如今,宋光涛的妻子伍素英,在家养了鸡、鸭、猪等家禽家畜,每逢镇上赶集日,她还做点小买卖,日子较之前宽裕了不少。

目前,“集中供养”模式正在广安区逐步推广。(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花桥派出所:全力营造安全稳定治安环境

本报讯为给辖区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广安区公安分局花桥派出所按照市、区统一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大对辖区治安秩序的督查整治力度。该所要求,要加大巡逻防控力度...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