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村:宋蒙两军在此血战32年
州志载大良城“山势奇峻,周围数千丈,高数百丈”。
大良城海拔429米,相对高度为100米。
大良城北门外的驿道。
大良城南门,敌人即便破门而入,仍然遭受居高临下的打击。
大良城城墙。
隐于密林中的大良城南门。
酷似人像的大良城张口石。
公路所夹区域为大良城一字岭,又叫鹅颈子。
□本报记者高志坚胡佐斌文/图
在广安,有一座历史之城,其战略意义和自然风光,不仅吸引市内外学者反复去探究,还吸引不少文朋诗友去歌咏,在摄影界更是圈粉无数,吸引摄影家们流连忘返。
它,就是大良城。南宋末年,广安军军城在此,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此反复厮杀,前后血战32年——历史上,它与“上帝折鞭之城”的合川钓鱼城齐名。
大良城位于前锋区小井乡大良村,尽管宋蒙血战的历史已过去700多年,但这里仍保存着诸多令人震撼的遗迹,尤其是保存相对完好的10余道城门,成为今人研究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模本。也正因如此,大良村成功列入第三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
大良城,《宋史》称之为大良坪,因其四周岩石陡峭,周围数千丈,相对高度达百米,寨形如莲瓣,故又名莲花山。该城始筑于唐,成于宋,名于南宋末年。
大良城处于成都至南京的古驿道(明代名为“四川成都府至南京路”,民国称“中大路”)上,是扼守古安汉地域东面的一道险关,是至关重要的安全屏障——入侵之敌若从东面陆路而来,大良城一破,则古安汉之地人民的安全就得不到保证。故大良城西门外右侧石壁上,至今还保留有清嘉庆十四年所刻的“安汉保障”四个大字。同时,大良城又临近渠江,可控渠江上下水路。由于大良城具有可控水陆两路的战略意义,故在唐代时,大良城便已被视为军事要塞了。
但大良城真正闻名于历史,是南宋末年的宋蒙交战时期。
宋朝被金国挤出中原被迫南渡后,便史称南宋,其倚仗长江天堑过着相对安宁的日子。但蒙古大军灭掉金国后,也想一并灭掉南宋,然而同样是苦于长江之阻,没敢轻易冒险。蒙哥成为蒙古大汗后,采取伐蜀灭宋的策略,决定越过米仓山进入四川,再沿嘉陵江和渠江两路顺水而下,进入长江,进而直捣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于是,嘉陵江与渠江两线成了宋军抗蒙的主战场,而扼守渠江的大良城便自然成了蒙古大军渠江一线竭尽全力也要拔掉的“钉子”。
为抵御蒙古大军的进攻,四川统治者倡导军(州)、县迁山寨,淳祐三年(1245),广安军治迁往大良城,从此拉开了广安军民32年的抗蒙史,而今尚存的诸多城门则是当年抗战史的最好见证。
10余道城门中,最为典型的是西门。西门外为缓坡,有的地方虽有断壁悬崖,但相对高度不够,纯粹依赖天然屏障不足以进行成功的防御。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敌人从西门进攻,筑城者可谓匠心独运,将中国古代独创的城池制式——瓮城进行创造性的发挥:瓮城套瓮城再套瓮城,于是除西门外,还有小西门、长庚门、太阳门及西门湾门——重重城门皆构筑在相对险要之处,即使一门被突破,进攻者也不能长驱直入。不仅如此,一旦防御者组织反击,狭窄的城门又令进攻者不能迅速撤退,正好被防御者关门打狗。同时,瓮城理念在东、南、北几个方向也有体现,即便是设在悬崖之处最为险峻的南门,出门沿陡梯再往下10余米,又有一门,从而形成一个蛇形瓮城。
大良城的城防设计不谓不精、不谓不严,但仍两度失陷,后又两度被收复。结合其城防设计,可想而知,当年的攻防战是多么的惨烈!
今大良城西门外附近有一巨石颇为奇特,该石独立高耸10余丈,在西门右侧约50米远处的山头上看,它就像一位蒙古男子,除鼻、唇和下颚十分明显外,石顶上的藤蔓也如同头发,使石像显得活灵活现;而西门往左,选准视角再看,那高高的额头、横眉怒视的眼神、紧闭的嘴唇,则像一位宋朝将军。这甚至让人有些恍然:这莫不就是当年宋蒙两军将士的化身?
今大良城,除了城门,还有南宋时期的城池、明清时期的诸多石刻、泛着沧桑的石板古道和老街,以及民国地方军阀郑启和的兵工厂遗址等,都值得大家前往一观——唯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知晓“不虚此行”的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讯(前锋记者站袁秀娟)11月1日,前锋区组织食安办、派出所、城管执法局、消防大队等相关部门在大佛寺街道办事处文艺街集中开展安全宣传专题活动。活动现场通过悬挂横幅、设置展板、发放宣传资料...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